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部分

度,可以為玉米的生長提供養料和水分,讓玉米迅速成長,在6個月內高度超過2米——也就是說平均每天生長1公分。在美國玉米種植帶,據說在7~8月炎熱、潮溼和無風的夜晚,人們可以聽見玉米生長的聲音。我不確定我是否聽到,但是我堅信,當我駕車前往伊利諾伊州中部地區、溼熱的雨水敲打車窗時,我看到了田地裡玉米正在長高。

我開車行駛在美國內陸這一平坦路段,視野裡除了玉米田就是一些偶爾出現的大豆田。相較於玉米而言,大豆似乎並不比地被植物高,這種心形葉片的植物只比地面略高一點,但是到了秋天收穫的季節,這種植物可以長得齊膝高,而且富含蛋白質。而玉米在種植後2個月內就能達到這個高度。沿途另外一個引人注目的景象是過往車輛的型號,遍地都是掛著“林肯之地”伊利諾伊州的別號是“林肯之地”,因為美國第16屆總統林肯在此長大。——譯者注車牌的運動型多功能汽車。林肯是美國第一位來自中西部地區的總統。開發玉米種植帶,林肯功不可沒。

全美英雄

在合適的條件下,玉米就能長得顆粒飽滿、收成可觀,因而這種金黃色的農作物成了美國農業中的英雄。事實上,玉米真的遍佈美洲;從西半球智利的最南端到加拿大都種植著各品種的玉米,甚至在古老的印加帝國和阿茲特克帝國時期也有種植。玉米的種植之旅始於墨西哥,起初規模很小,後來逐漸在美國的中西部形成了一個全新的玉米帝國。

今天的玉米帝國是建立在這樣一種理解和信念的基礎之上的——玉米是一種可再生能源燃料。在我驅車穿越美國中西部時,我經常看見玉米田邊樹立的“能源自立之鄉”或者“我們為美國生產能源”之類的標語牌。當地很多獨立加油站也很注重強調玉米和燃料兩者的聯絡。公路沿線的廣告牌上盡是玉米和油料結合在一起的畫面:充當加油管噴嘴的巨大玉米穗軸或者以一個巨型且顆粒飽滿多汁的玉米穗軸為形象的油泵臺。

麵包換石油(2)

目前,乙醇被用來當做燃油汽車的動力來源,這不僅在美國較為普遍,還是一個全球現象。這一現象不僅改變了美國種植規模最大的農作物的狀況,而且由於很多國家為了減少油料進口逐漸使用生物燃料,以此來刺激本國農業的發展,所以這種現象也改變了全球的農業狀況。但是,問題的關鍵在於這種觀念和做法是否真的可以帶來可再生和經濟節約的效果,以及這種能源是否真的就像媒體描述的那麼綠色環保。生物燃料的興起還涉及穀物、油料作物及纖維作物爭奪土地的問題,這就迫使農民要在燃料作物和糧食作物之間做出選擇。

本章主要關注的是美國如何把原本並不受重視的玉米作為本國能源短缺的解決之道的。我們將一同探究玉米這種植物是如何克服生物性的差異從而成為政府主要扶持物件的(就像一位父親很器重自己喜愛的兒子一樣),以及它最終是如何被視為一種交通燃料的。在中國和印度,逐漸興起的中產階層和越來越多的富裕人士對於肉類食品的消耗越來越大,這就引發了食品業的自我調整,從而進入了玉米—乙醇的發展時期。對於肉類的大量需求也引發了耕地使用、森林砍伐、可耕種土地和牧地的競爭、環境保護這些問題。對於穀物需求的增大還造成了乙醇和食品業之間的緊張狀態。農民所種植的玉米和穀物更多是為了乙醇生產,這就必然造成了食品的短缺和漲價。

玉米

選擇玉米作為替代燃料,這種想法還真是挺奇怪的。人們總是會把玉米和燒烤時塗有黃油、熱氣騰騰的黃色顆粒或是看電影時的一袋袋爆米花聯絡在一起。然而,甜玉米和爆米花實際上只是這個世界上最龐大的穀物家族裡的小角色,它們只佔據了全球玉米供應中相當小的一部分。人們種植的玉米主要是用做牛、豬、雞等牲畜的飼料,從而為我們提供豐富的肉、蛋、奶。

玉米的用途廣泛,數以億計的人每天都在以各種各樣的方式食用玉米。超市的貨架上差不多擺有上萬種含有玉米成分的商品,包括冰激凌、冷凍甜品、沙拉調味品、熱狗、冷盤肉、口香糖、果醬、果凍和波旁威士忌酒等。玉米的副產品可以用來為食物保鮮,這就是為什麼總可以在一些加工食品(從快餐到布丁)中以食品新增劑和味素的形式找到它們的原因。我們甚至還可以在青黴素和其他一些抗生素中發現玉米的蹤跡。

對於這些多功能的但卻只有指甲蓋般大小的玉米粒來說,它們的最大改變是被製作成燃料,然後被注入了美國數百萬輛汽車、摩托車和公交車的發動機裡——美國直到1976年才稱自己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