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比略曾經下令禁止臣民穿著絲服,但這項禁令並沒有能夠生效。
古羅馬人對中國絲綢充滿神秘感,他們始終不明白織造絲綢的原料究竟是從哪裡來的。中國統治者也不願意將這種製造“國寶”的技術傳到國外,從漢武帝開始,中國曆代皇朝都嚴格禁止將蠶子和桑樹插枝帶到國外去,凡偷運者或是將養蠶秘方洩露給外國人者可處以死刑。
從奧古斯都大帝開始,羅馬帝國的歷代統治者都想方設法竊取中國的養蠶“秘方”,可是他們一直沒有達到目的。到了公元6世紀,中國進入南北朝對峙時期,群雄割據,政局混亂。由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派遣的兩名傳教士來華,終於完成了600多年沒有完成的“使命”:將蠶子和桑枝藏在手杖的竹節中偷偷帶出了中國。此後,古羅馬人掌握了植桑養蠶技術,養蠶業傳入歐洲各地。
為了做生意,從大秦來到中國的第一批人,是公元100年前後從地中海東岸推羅城前來東漢都城洛陽的羅馬商團。對此,《後漢書》有簡要記述:“(永元十二年)冬十一月,西域蒙奇、兜勒遣使內附,賜其王金印紫綬。”古羅馬學者托勒密的《地理學》一書,也提到曾有一位名叫梅斯?蒂蒂安努斯的馬其頓商人,同中國保持著經常的貿易關係。雖二者所記互有出入,經史家考證實指一事:梅斯委託代理人組成赴華商團,其主要成員是羅馬帝國馬其頓行省和東方行省推羅城人,經過將近一年的長途跋涉,最後於公元100年11月抵達洛陽,受到漢和帝的召見,並賜予“金印紫綬”。
此後,直到羅馬帝國後期,大秦商人來華一直不斷,有一次甚至留下了來華商人的姓名——“大秦賈人字秦論”。他於孫權黃武五年(226年)從交趾來到南京,得到孫權接見,中國政府還派劉鹹護送他回國。劉鹹在旅途中病故,“論乃徑還本國”。雖然劉鹹沒有成為第一位有名有姓訪問羅馬的中國人士,但這些來往卻充分表現了東西兩個帝國之間交流的頻繁與深入。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一章 永恆的羅馬(10)
在文獻中,有關中國人訪問大秦的記錄,最令人難忘也最令人惋惜的莫過於公元97年班超副使甘英的“臨大海欲渡”。甘英到達的大海,已是地中海或紅海,只要登上航船,落腳處必然就是羅馬。對這次本應在中西交通史和世界文化史上留下巨大影響卻不幸夭折的事,《後漢書》記述說:
和帝永元九年,都護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條支,臨大海欲渡,而安息西界船人謂英曰:“海水廣大,往來者逢善風三月乃得渡,若迂遲風,亦有二歲者,故入海人皆齎三歲糧。海中善使人思土戀慕,數有死亡者。”英聞之乃止。
造成這件千古憾事的真正原因,並不是甘英的膽怯,而是安息商人為壟斷絲綢買賣而千方百計加以阻撓,安息船人誇大海上風險只是其中之一而已。實際上,羅馬人要從陸上絲路到中國,也受到安息多方阻難,“故遮閡不得自達”。這是古代商業戰的一個著名事例。
像劉鹹、甘英這樣的中國官員,只差一步就可以踏上羅馬領土,而踏上羅馬領土後,這兩個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就會建立正式交往,但卻由於一些偶然的因素而使這樣偉大的交往失之交臂,真令後人惋惜不已。
雙方沒有官方正式交往,歷史文獻上只留下一些有關文化商業活動的零星記載,例如《後漢書》曾記載2世紀初有一批羅馬藝人(當然也有商人)隨撣國(緬甸)使團來到中國,他們到緬甸當然是走海上絲路:
永寧元年(120年),撣國王雍由調復遣使者詣闕朝賀,獻樂及幻人,能變化吐火,自肢解,易牛馬頭。又善跳丸,數乃至千。自言我海西人。海西鄙大秦也。撣國西南通大秦。
40多年後,從海上絲綢之路又來了一批商人使團,因為他們直接使用安敦尼王朝的名號,而被中國史書鄭重記錄下來,也首開中國正史提及羅馬皇帝名號的記錄。這件事發生在公元166年,《後漢書》有記述:
其王常欲通使於漢,而安息欲以漢繒與之交市,故遮閡不得自達。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按,指安敦尼王朝的馬可?奧理略)遣使自日南(越南)徼外獻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
象牙、犀角等都是南亞的土產,可見羅馬商團在越南就地採購,用作晉見之禮。中國政府乃以帝王之禮加以接待,表明中國抱有與羅馬正式建交的願望。自此,中西海路更加暢通,友好往來日益頻繁。
古羅馬史家所著《羅馬史要》中,記述奧古斯都之時有賽里斯使者來,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