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清晰的輪廓。由於龐貝城被厚達6米以上的泥石封埋,因此城裡的建築、設施和文物都較為完整地儲存下來,這真是一個世界奇蹟。
透過挖掘,瑪麗門、龐貝廣場、龐貝大街、豐裕大街、太陽神廣場、競技場、大浴室等等都呈現在人們面前,在這些遺址中,羅馬文明昔日的風采依稀可辨。
考古學家推測當時的龐貝城大約有10%的面積用於建造體育和娛樂設施,目前已經發現了一個競技場、兩家劇院、多處體育館和公共浴場,此外,還有旅館、客棧和妓院。旅店內提供的餐飲和現代的酒吧非常相似,有乳酪、麵包、香腸和葡萄酒。一些旅館還有賣淫活動。一般認為龐貝的妓女都是由奴隸充當的,她們很容易聽從主人的命令。牆上的巨幅性愛圖畫,體現了羅馬社會生活荒淫放蕩的一面。
龐貝人和其他羅馬人一樣,把大量的時間消磨在公共浴場中。該浴室的更衣室中,裝飾著8幅小型壁畫,畫面內容都是描繪性愛活動。
這些浴室、妓院、男女做愛的壁畫,充分顯示了古羅馬時期的性文化特點。羅馬人在性方面非常開放,他們縱情享受性的快樂,甚至到了縱慾的程度。不僅統治階級如貴族、富商如此,許多平民百姓也是如此。他們不僅僅身體力行,還把生活中的快樂用筆畫在牆上,供人欣賞,並留之後世。龐貝是個濱海城市,商賈雲集,遊客眾多。這些遊客、商人、海員、打工仔中有大量的單身漢,都需要得到暫時的、補充性的性滿足,於是大量妓院就應運而生。後來在災難中被火山的岩漿凝固起來,留諸後世。
在龐貝出土的當然不止是大街、廣場和建築物,還有許多當時的生活用品,更有2000多具白骨。他們一個個都還保持著臨死時的姿勢,像是一具具雕塑,無言地訴說著那個滅頂之災來臨的瞬間。
現在,在龐貝瑪麗娜大街附近,有一座現代化的“古董博物館”,館中搜集了古城的許多遺物。其中有一幅圖畫叫《龐貝的末日》,它是俄國畫家布留諾夫於1833年創作的名畫。據說,為充分表現當年火山爆發的情景,畫家用了整整6年時間進行創作。在畫面上,描繪了30多個不同人物在岩漿噴出那一瞬間的各種表情,深刻表現了當時那種驚心動魄的場面,烘托著雷電交加和山崩地裂的景象,使人如身臨其境,思緒萬千,久久難忘……
在公元元年前後的數百年,中國和羅馬是世界上兩個版圖最大、最強盛的國家,中國當時正處在全國大統一的秦代和漢代。這兩個世界大國不可能沒有往來,當時兩國之間的往來最主要的是以絲綢為主的各種貿易,也有一些文化交流,但是更深層次的交往則由於歷史的陰錯陽差終致雙方擦肩而過。
在羅馬的奧古斯都時代,羅馬人就屢次提到中國。詩人維吉爾描寫過中國的絲綢,賀拉斯記載過中國的弓箭。當時羅馬人稱中國為“賽里斯”或“絲利加”,是“產絲之地”的意思;而中國則稱羅馬為“大秦”,也稱“犁犍”或“海西國”。羅馬的帝王和貴族們都以穿著中國的絲綢為榮。
第一章 永恆的羅馬(9)
養蠶技術是中國對人類文明最偉大的貢獻之一。據傳,黃帝的妃子嫘祖在4000多年前就發明了養蠶取絲的方法,夏、商兩代都有遺存文物,說明當時絲綢業已很發達。到了漢代,絲綢業更是進入鼎盛時期,紡織品成為中國皇帝賜贈友邦的貴重禮物。漢武帝派大臣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去了許多鮮豔的綢緞,換回來寶石和牲口等物。當時,漢朝和中亞細亞各國往來頻繁,中國的絲綢、藥材等就沿著“絲綢之路”運往萬里之外的安息國,再由安息商人轉運到地中海各地。這條萬里迢迢的通商之路被後人稱為“絲綢”之路,可見中國的絲綢在當時的通商貿易中所佔的重要地位。
早在公元前1世紀中葉,中國絲綢便成為地中海世界最珍貴的衣料。羅馬詩人魯康在其史詩中說,埃及女王克麗奧佩脫拉曾經披著輕軟的絲服參加盛筵,望之如霞裳,光彩照人。
愛好奢華的羅馬帝國統治者和富豪們看到精美的絲織品,立即對這種堅韌、柔軟、美麗、舒適的衣料著了迷。他們以往穿的是粗糙的羊毛織物和亞麻布衣服,根本不知道絲織品從何而來,只好稱之為“來自天堂裡的織物”。此後,羅馬帝國的執政者紛紛用從中國進口的絲綢來織造王袍和衣物,貴族們也群起仿效。當時,絲綢的價格竟與同等重量的金子相等。老普林尼甚至說:“至於今代,乃見鑿通金山,遠赴賽里斯國(中國)以取衣料。”羅馬帝國因為中國絲綢的輸入,金銀外流,幾乎造成了金融危機。因此,羅馬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