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二百八十九章 庶民、貴族與改革

原本熊槐想的是就此取消邔君與鄢陵君的封地,後來一想這麼做有點不太厚道,這還倒是其次,主要他還是怕引起其他封君的恐慌與怨恨。是以,他決定暫時還是要在他和封君之間留有一些餘地。

熊槐到災民安置點巡視了一天,安撫了茫然不知所措的民眾。與其說安撫民眾,不如說是安撫了其所依附的貴族。

對於依附於貴族的庶民與奴隸來說,楚王只是一個名字而已,決定他們生死的是其依附的貴族。是以,當他們看到自己依附的平日裡高高在上的貴族伏地向楚王行禮時,他們才意識到,原來楚王可以決定貴族的生死。

不過,熊槐的安撫也讓一些庶民眼中有了光亮。

兩日後,雨終於停了,久違的太陽又開始炙烤大地,考驗墨者與醫士的時候也到了。留昭陽繼續主持南陽郡的災後重建,熊槐回到了郢都。

雖然人回來了,但他心裡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何許多人寧願成為貴族的附屬、寧願逃籍,也不願登記戶籍,成為自由民?

伴隨著郡縣制的推行,楚國也實行了授田制,按丁分配田地。從道理上來說庶民有了自己的土地,應該脫離對貴族的依賴才對。但事實並非如此,依然有許多人主動或被動依附於貴族。

熊槐之所以並沒有當場指出這個問題,是因為他意識到,恐怕不止這三城,在整個楚國,這都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

熊槐知道,庶民們也不是傻子,但凡有辦法,沒有人選擇成為貴族的附屬,失去人身自由。

亂世人不如狗。身處亂世,貴族因為有一定的權勢,在很多情況下可以免於傷害。依附於貴族的隸農,可以在戰亂或社會動盪時得到保護,而自由的庶民可能會更容易成為劫掠或壓迫的目標。

土地是庶民們賴以生存的基礎。在戰亂或土地兼併嚴重的時候,庶民需要透過依附貴族才能獲得土地耕種的權利。雖然他們可能需要承擔沉重的勞役和賦稅,但至少有地可耕,保證了基本的生活來源。

在有些地方如秦國,庶民未經許可擅自遷移可能會面臨嚴重的法律懲罰,甚至死刑,這種嚴格的控制使得他們難以擺脫原有的依附關係。

在等級森嚴的社會結構中,庶民們可能認為自己的社會地位和身份與所依附的貴族緊密相連。即使生活條件艱苦,他們也可能因為對現有社會秩序的接受和對身份喪失的恐懼而選擇維持現狀。

還有一個現實是,貴族佔有的土地多是肥沃的,而分配給庶民的土地就不一定了。有的還是新開墾的土地,這些土地往往遠離水源、土壤貧瘠或者地處偏遠,開墾大且農作物產量更是難以保證。相比之下,儘管依附貴族的條件苛刻,但至少能確保一定的生產條件和收成。

要讓庶民們脫離貴族,不是使用政策強迫就能做到的,歷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情況多了去了。

不止當前,農民與貴族或者地主的這種依附關係其實貫穿著整個封建集權社會,歷朝歷代一直在試圖解決這個問題,但總是以失敗而告終,一直到整個社會結構被顛覆,民智開啟,而這花了兩千多年的時間。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有些變革是需要自下而上的,單憑自上而下的推動,有時候是難以成功的。

生產關係要與生產力相匹配,熊槐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他知道以目前的生產力來說,要發展到農民可以脫離貴族而獨立存在,需要極為漫長的時間,就算他知道後世的許多優良制度,也不可能在現在的條件下實施。

那麼,他現在能做什麼?

他能做的也只是依據後世的經驗,少走一些彎路。但是,也要防止太過超前,遭到反噬。

這個對熊槐來說很難,但是他想嘗試一下。

首先是土地制度改革,土地私有是庶民脫離貴族的第一步,這方面楚國已經先行,全國範圍內推行授田制,雖然還有種種問題,只要花時間去解決,情況總會漸次向好。

其次是賦役制度改革,目前主要是田賦。授田制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庶民對於貴族的依賴,但是農民卻牢牢地被栓在了土地上,如果有一天農民的土地被兼併,依然還是要依附於貴族。所以,賦稅制度要改革,要將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讓他們有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達到解放生產力的目的。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就可以推行更加優良的制度。

租、庸、調是熊槐打算接下來推行的賦役制度,也就是在租的基礎上再增加庸和調。

租即是田租;庸是力役,男丁每年替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