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蒼先生,我學會寫字了。”
“之前您發來的文稿,我們已經討論的很詳細了。我在這面開設了一個學堂,教授村裡的孩子們讀書寫字算術,如果您同意,我想將這些文稿編輯成一本書,用來教授這面的孩子們。”
在下面,張誠列下了“算術”、“初等數學”兩本書的目錄。
給歐冶子淵的信件,是另外的內容:
“歐冶先生最近幾年和我通訊中所寫的習題,已經是一種全新的學問了,這一門學問能夠測知萬物的關係和尺度,我願意稱之為幾何學。先生所做的題目,我已分類編輯,成為以下條目,我想將這些內容編纂成書,供張村這面的幼童學習。歐冶先生在這一學術上成就最高,將這一學術完善發揚,我願意稱之為歐氏幾何,或歐冶子淵幾何學,令後人永遠記得先生的成就。”寫到這裡,張誠嘴邊露出一抹笑容,歐氏幾何就這樣輕輕鬆鬆的冠到了大秦人的頭上。繼續寫下去:
“我們村上的木匠現在使用一種稱之為刨子的工具,可以推平木板,使之變得光滑。
我們村上使用了一種全新的鍊鐵方式,我們將煤燒製成叫做焦炭的東西,用來做鍊鐵的燃料。我們改造了鍊鐵爐,比在寺工鐵作坊裡看到的更高,在高爐旁邊用磚砌了臺子,可以從高爐上方投料進去。在高爐底部有風箱,推拉風箱就有更多的風吹進高爐,看起來火更旺。高爐的鐵最後是融化的鐵水,這些鐵水可以直接用模範澆築成各種鐵器,看起來效果更好。而產量也明顯更高了。我們這裡只有4座高爐,一個月可以產出3000斤鐵。
焦炭的製作是這樣進行的。
高爐的圖樣是這樣的。
風箱的圖樣是這樣的。”
在白色的麻布上,張誠用毛筆描繪出風箱、高爐和焦炭窯和刨子的結構圖。這些圖示和這個時代的繪圖完全不一樣,都是剖面圖。但是相信歐冶子淵這樣的大家,能看懂。
雖然有蒙恬筆,但是張誠的大部分書信和草稿都是用竹管切削的一隻竹筆寫成的。用小刀切削筆尖,蘸了墨汁,在素絹上書寫,沒有隸書蠶頭燕尾的修飾,橫平豎直直來直去,好處是書寫迅速方便,竹筆自己就可以隨意取材製作,也很便宜。現下小學的學童們也都流行自己製作竹筆來書寫。
“我覺得我們應該有一種比絹帛更好的書寫工具。我聽遊商說在某個地方,有人用麻和樹皮浸泡漚爛,取其汁液,攤在竹簾上,乾燥後就成為一種叫做紙張的東西。這種紙張比絲絹更平整,可以做得很大張。而且因為使用的是麻和樹皮,所以極為廉價。這種紙適合書寫……不知道在哪裡能得到……”
不久之後,張誠收到了來自歐冶子淵的回信。回信是在紙張上寫的。這種紙張顏色晦暗,很粗糙。但是歐冶子淵在上面寫的字清晰可辨。歐冶子淵說明自己讓工匠如何製作這種紙張,並且稱這種紙張確實如張誠所說,適合書寫,但是因為色澤晦暗,表面粗糙,很容易碎裂,浸泡水以後很容易朽壞。並不如張誠所說那麼好。不適合用作文書寫作。更不能用在正式檔案和檔案方面。
歐冶子淵更是提出,幾何學的名字很好,但是所有幾何推演,其實是建立在張誠最初提到的5項公理和若干邏輯之上的,因此應該稱為張氏幾何更好……
張誠的回信提出,如果造紙的材料處理的更細緻一些,如果在製作的時候使用石灰來漂洗,是不是紙張的顏色能更白一些?至於幾何學的命名,張誠以為,幾項公理並非是什麼了不起的發現,幾何推理的方法也是歐冶子淵、自己和張蒼三個人共同努力的發現,而幾何學所涉及到的所有習題和研究方向,幾乎都是歐冶子淵自己完成,或者帶著墨家弟子完成,因此仍然名為歐氏幾何為宜。
這些交流斷斷續續,每一封信都不一定有確定的主題,但是所涉及的方向卻很廣。很多想法都具有某種實際操作的可能,卻又沒有給出具體的過程和步驟。這些東拉西扯的書信,像是一個個點子。
張誠並不介意自己的知識在這個時代最終由誰來發展。他並沒有將自己頭腦中知識當做是一個私有的寶山,只能自己從中獲利的念頭,對他來說,這些知識所代表的方向,由誰發展,都是這個時代的財富。更多的人能夠進入這一領域,最終都會讓這個時代過得更美好一些,就夠了。
張誠手中當然有一些產業、一些生意。但是生意歸生意,知識歸知識,兩件事並不必然關聯。對自己手中這些生意的保護,更多是在法律層面、管理體系方面的保護。包括獨輪車,也包括泥叫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