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誠覺得,如果一切都靠自己在張村來探索實踐,確實過於顯眼。如果能透過這種書信交流,推動歐冶子淵和張蒼在咸陽把數學、幾何學和一些基礎工業工藝發展起來,能有效分散這種顯眼,另外,就是咸陽的寺工有大量的作坊、匠師,在人力方面顯然具有優勢,而且這些匠師動手能力很強,能力很強,一些想法由咸陽的匠師們來實現,顯然效率更高。這就相當於自己在咸陽設定了一個研究院。雖然這個研究院屬於大秦、屬於嬴政,但是自己能夠透過書信對這個研究院進行影響,最終受惠的其實就是自己和張村。
歐冶子淵下一次的書信裡,夾帶了一種色澤潔白的紙張。這紙張有非常美麗的紋理。在書信中,歐冶子淵說,這並非麻和樹皮所制,而是讓蠶吐絲在平面上,蠶絲形成的紙張。這種紙張具有張誠所希望的潔白、平整、堅韌、耐用和易於書寫的特點,似乎可以大行。
張誠試用了這種紙張,果然極適合書寫,但是蠶絲紙成本高昂,產量受限,生產效率低下,一年只能用幾天時間生產。張誠在回信中說明自己的看法,堅持認為如果可能,仍然應該以草木纖維為原料生產紙張,不夠白、不夠耐用的問題可以克服和忍受,但是想一想如果能生產出便宜的紙張,數百卷竹簡的內容可以寫在一尺見方的本子中,閱讀和攜帶都更加方便,也易於學術的流傳。另一方面,如果有了便宜的紙張,更多人都可以寫字和閱讀,功德利在千秋。
歐冶子淵先前送了一些麻紙的樣品,張誠就在張村安排幾個相熟的孩子,參考歐冶子淵的方法來製作紙張,在歐冶子淵的工藝基礎上進行了改善。和歐冶子淵的紙樣具有實驗性質不同,張村的紙張要精細、潔白的多。紙張的尺寸取決於晾曬紙張的竹簾的大小。趁著紙張定型,半乾半溼的時候,把這種紙張貼合在平坦的牆面上晾乾,就可以得到適合書寫使用的紙張。張誠在下一封信的時候,特別用了一張很大的紙,密密麻麻寫滿了文字和繪滿了圖樣,描述了自己在張村仿照歐紙工藝的過程和改善的內容。最後把這張紙摺疊起來,放在一個信封中,信封口用一塊黃泥壓住,蓋上誠記的印章做了泥封。隨信還附送了一整張空白的紙張作為樣品。
張誠等待這張紙給歐冶子淵帶來的驚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