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十一年(1632)十二月九日夜,寧遠城內護國軍大營。
夜深人靜,吳開先的大帳內卻燈火通明,吳和蔣文、白師爺,在同桌密談,八仙桌上擺著地圖、濃茶和煙,看來不想在短時間內結束。
這三人是護國軍的大腦,是全軍的指揮核心,其他將領如陳大炮、馬進忠、李昂、趙國忠等要不不夠聰明,要不嘴不夠牢,要不就是來不了,所以目前就只有三人。
今天會議的主題,是關於明金議和的。戰書是後金使臣送到山海關的,作為閣老和前線總指揮,孫承宗是絕對有資格閱讀信件,他在回關前又把概略告知了秦良玉、吳開先和金國鳳,好讓他們心裡有底,同時也想徵求下面的想法。
孫透露出來的和談條款大致是這樣的:兩國永久罷兵休戰;後金承認大明為宗主國,但要求自己的地位要高於朝鮮,要求後金一切內政大明無權干涉;兩國以榆關1為界,榆關至三岔河2之間為非軍事區,雙方均不得駐一兵一卒,已有駐軍要撤回;後金每年給大明進貢東珠十顆貂皮百張人參千斤,大明須回贈黃金百斤白銀十萬兩,此項可以按平等互惠的原則,依市場行價議定。
吳轉述完後說,和談怎麼談,會談成什麼樣,那都是上面定的,我們當軍人的無權干涉。今天召大家來就是想讓大家集思廣益解讀一下:建虜為什麼又想和談?和談的目的是什麼?從和談條款中又能看出來什麼?
吳說完後,白師爺說道:“將軍說完,我先說兩句,就是從老奴反明起,後金每勝一仗,每下一城都會派使臣來媾和,看似誠意滿滿,實則是想麻痺大明,有幾次使臣剛走建虜大軍就至,所以朝廷上下都不再相信了,只是出於兩國交兵不斬來使的外交原則接待後金使者。所以我覺得這次建虜還是緩兵之計。”
蔣文先道:“建虜這次退兵,看得出來是糧盡是主因。以建虜的習慣,明年秋收後一定又來。所以在這八九個月裡,老憨想安安心心地積糧、招兵買馬、鑄炮,又或是脅迫朝鮮、討伐蒙古異己部落、北掠野人女真作戰奴,不想大明派兵打擾?”
吳開先道:“以大明目前的實力,頂多是個依託堡壘的積極防禦,對後金本土的威脅都有限。老憨怎麼會怕大明軍隊去幹擾他要做的那些事呢?之前他做同樣的事也沒有請和過。”
蔣文無法自圓其說,他沉默了。
現場也隨之沉默了,大帳內只剩下菸絲燃燒的聲音。
吳開先打破沉默道:“我想是不是有這樣一種可能,即明金之間有件事是必然會發生的,這件事發生後雙方都能參與進去;如果大明不參與,那就對後金是最有利的;後金想來媾和,就是不想讓大明參和這事,好讓它一家把這事處理完,再騰出手來對付大明。”
蔣文點頭,白師爺把地圖展平,說道:“朝鮮、野人女真、科爾沁及其以北各地,雖是我大明故地,但目前,大明都是鞭長莫及;明金雙方都能參與的地域,就是從歸化3到三岔河這一線。”
蔣文道:“議和條款裡提到了三岔河,又提到了撤軍;對於大明來說就是要撤掉寧遠城,咱們和秦將軍金將軍就得全撤至關內了,對後金來說就是要撤掉義州駐屯軍,現在那裡是正藍旗的地盤。”
蔣文還在地圖上往東看,他的話卻提醒了白師爺,他說道:“會不是正藍旗和黃臺及產生了矛盾,黃臺及本來就想要撤回正藍旗回去整治,然後從表面上看是履行協議,讓大明怕破壞協議而無從幫手?”
此話一出,三人皆感到眼前一亮,白的推理和條款想讓大明做的如不干涉內政和撤兵暗合,這極有可能就是黃臺及的真實意圖。
吳請白師爺繼續,白說道:“黃臺及可以集七旗之力對付正藍旗,藍旗對黃臺及肯定是弱勢一方,但大明也無法進入義州去幫弱者打強者,如今最穩妥的辦法是去和正藍旗的話事人溝通,即大明願意成為他的庇護所,共同對抗黃臺及!”
吳稍點頭,蔣文說道:“這事目前都是我們猜的,人家內部究竟是兄弟鬩牆還是鐵板一塊咱們得過幾個月到幾年等塵埃落定才清楚,如果大明派個人去和藍旗如是說,藍旗如果不是特想反肯定會把使臣綁了送瀋陽以自證清白,那溝通還怎麼進行?”
這下所有人都沉默了,總不能派個人去和藍旗話事人說你是不是想反,大明願意幫你?估計班超傅介子在世,也沒這麼膽肥。
現實中常有這樣的事:明明想法是對的,具體辦起來就特別棘手,就像想不發出響聲而弄開一個鐵核桃吃仁,容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