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十年六月八日,北京。
經過仔細考慮,又與內閣協商,天啟帝調整了內閣班子,將袁崇煥守寧遠時的前遼東經略高第調入內閣。高第在位時以敢直言關寧軍中弊病著稱,又因在天啟六年(1626)寧遠覺華之役中預測後金入寇日正月十五和實際正月十七僅相差兩天而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只可惜當時大明事權不一,覺華島守軍不聽高第調遣而決意與寧遠袁崇煥一起固守,後因大海封凍結冰遭遇慘重損失。孫承宗調離後,天啟帝翻閱以往卷宗時發現了高第的過人之處,於是將他灤州請來入閣。
新任內閣的首個議題是新軍問題,內閣原則上都同意建立一支由中央直接指揮的,以後金為主要作戰物件的野戰軍,避免再走一方有警,四方徵調邊軍應急的老路。但高第提出不可以把目前邊軍的問題帶入新軍,他說自從遼東有事以來國家就在遼東投入巨大但收效甚微,後金沒有被遏止反而一天強似一天,大明軍隊建設上存在大問題,就像錢袋子漏了,再往其中扔錢也還是會被漏光,當務之急不是先往裡扔錢,而是應該先把漏點查出來補好。
天啟帝深以為然,又讓高第直言漏點在哪裡,高第說以臣之見有兩條必須要堅持:第一必須足兵足額,必須做到點卯是多少兵,操練也是多少兵,上陣仍然是這些兵,像關寧額兵十一萬實查五萬八來勤王時只能出動一萬三千這種事情不可再發生;第二是不允許將領剋扣士卒軍餉豢養家丁,此是私兵且其將帥易成軍閥,若任其發展類似祖大壽於京師危難之際破關而出之事還會接二連三發生,再惡化成陣前投敵不無可能,且親兵為將帥剋扣其他士卒之軍餉而成,人數少而易導致軍中離心,若親兵耗光整支部隊都會失去戰鬥力,遼東的爛攤子就是因為李如松的親兵在援朝和討伐蒙古諸部的戰鬥中被消耗光而導致的。與之相反後金軍中雖有精銳和普通士卒之分,但將領並無私兵,照樣戰鬥力不減。
天啟帝不住點頭,又問高第該如何處置,高第說剝離將帥財權,由朝廷派文官駐軍中任參贊,專門從事核查人數分派糧餉事宜並定期上報,若有吃空餉不足額之事則唯其是問,武將則專管訓練作戰,不管後勤,另外參贊不能久駐一軍,要定期更換,以免與將領勾結。天啟帝說這個建議很好,軍中參贊就下放言官去作,免得他們總是玩空對空,聒噪不已又言之無物煩得要死,下去知道實際情況才好進諫,不去就免官回家得了。
天啟帝徵詢王在晉等其它閣老意見,內閣討論一番也都原則上同意,於是此時就交給吏部和兵部辦理。天啟帝又問誰統領新軍,王在晉說作為督師首先要廉潔,其次要勤懇,廉潔則所費國帑悉數到兵,勤懇則視兵士為己出,有關兵士事無不留心,論此兩點文臣督師中非盧象升莫屬。天啟帝點頭便讓兵部加速落實這件事。
第二件事便是關前諸堡回撤問題,雖然裁撤關外四城七堡的方針已定,但實際的裁撤過程並不如意,松山杏山塔山倒是隻剩遊擊斥候兵了,但是駐守錦州的祖大壽報稱附近總有金兵萬餘騎在活動,無論軍民都難以順利撤下來,只好嬰城固守。對此天啟皇帝拿出一個叫李魯生的兵科給事中的奏章謄本給群臣看,大家只見他奏章中寫道:
“自古以來征戰沒有把部隊放在邊境上數年不進攻的,也沒有在離敵人較遠的地方就放那麼十幾萬人吃白食的,即使有那也只是戍守兵而不是戰兵。當然何時該戰何時該守是朝堂和前線將領決定的事,我豈敢遙控指揮。但作戰得有作戰的樣子,厲兵秣馬,精選士卒,速戰速決,即使一時花費較多,但長期看是能省錢的;防守得有防守的姿態,將斥候派出去,鞏固營壘,砌高城牆,挖深護城河,屯田積累糧食,兵馬不須眾多才能持久。今天關寧錦防線有額定兵員十二萬,每年消耗軍餉近六百萬兩,雖然對外口口聲聲說要殲滅敵人,但其實什麼事都沒辦!與敵野戰從來就不行,守禦城池也只是差強人意...中樞閣老們當審時度勢,衡量大明和後金的兵力,如果能打就早日進攻,如果只能守就該收縮防線。防守至少還可以節約國力,撤下的人員精選精壯好好訓練,剩下不堪作戰的讓他們從事農牧業,沒有必要為了博取恢復疆土的虛名虛耗糧餉,做好練兵積糧的基礎工作要實際得多。但如果在錦州義州廣寧屯田,以民養軍,以軍護民,這個想法太天真,稍有風聲鶴唳,能保證屯田軍民不做鳥獸散去,把糧食土地遺留給敵人嗎?這樣的事情以前是發生過多次的!進攻缺乏勇敢善戰計程車兵,退守又沒有可以憑藉的地利,以屯田農民為前哨,以絕地孤城作為堡壘,為了收復疆域的虛名,實際付出被敵人消滅生力軍搶糧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