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確定好地方後,大夥兒拿起鏟子,把雜草除乾淨,把地面弄平坦,隨後打下木樁,把周圍圍起來。
這樣一來,等會兒擺放木頭時,它們就不會到處滾動了——這些大傢伙要是滾起來,砸到人可不得了。
兩岸也用木樁固定,確保將來橋樑的穩固性。
河堤也進行了加固,用木樁固定,防止木頭過多壓塌河堤。
儘管木頭兩端都留有一米多的空隙,但安全起見,還是得多加小心。
接下來的任務最為艱鉅。
這些木頭每根都重達千斤,要將它們運到對岸,難度極大。
在水裡利用浮力還好辦,但之後要把木頭拉出水面,就困難了。
這一段河水比河岸低一米左右,河岸又陡,拉木頭上來頗為費勁。
因為木頭的長度超過了河寬,所以必須一根一根地從水裡拖出來。
忙活了半上午,終於到了搭橋的關鍵時刻。
十幾個人率先下水,雖然中午氣溫適宜,大約十五六度,但水裡還是挺涼的。
河兩岸都準備好了篝火堆,方便水下作業的人上來取暖。
這十幾號人,冬天撈魚是家常便飯,抗凍能力一流。
點起火堆,動作麻利,把綁好的木頭推進河裡,用長繩子固定,確保木頭不會被河水沖走。
木頭一入水,激起一片水花,岸上的人多少被濺溼了些。
水中的兄弟們趕緊抱住木頭,宋遙挑的木料密度大,沉甸甸的,即便在水中也需要人扶持才能浮起來。
他們一邊穩住木頭,一邊調整方向,雖然動作不快,但也不算太困難。
對岸人少,先抬起那邊的木頭更有利。
雖然後面抬起木頭需要更多力氣,但只要第一根木頭順利架設,接下來的工作就輕鬆多了。
到時人們可以直接從這根木頭上通行,雖然它窄得像獨木橋,但也有幾十厘米寬,只要稍微注意平衡,通行應該沒問題。
拓寬道路的想法在宋遙腦中盤旋,他認為這樣既顯氣派又很實用。
現在部落裡工作不多,不如趁機把路修得更寬些,這樣一來走路也更順暢,即便是挑著擔子,三根木頭也足夠用了。
宋遙還盤算著將來可能會搞出一些新點子,比如板車之類的,要是到時木頭數量不夠就麻煩了。
所以他決定,不如現在就建得徹底一些,這些木頭質地好,用上七八年沒問題。
很快,工人們就將木頭調整好,讓它順著水流的方向斜著漂向下游。
兩岸的人都確認穩妥後,水裡的工人便爬上岸,用獸皮擦乾身上的水珠,稍微暖和一下身體,然後繼續投入到下一步工作中。
在靠近部落的一側,人們適度放鬆了繩子,給對岸的操作留出更多空間。
對岸站在最前面的,是狼壯、狼碩、狼猛三人,他們享受著對待木樁的最高禮遇。
宋遙深知他們的力量,之前挑運鹽礦石時他就見識過,這三個人都能輕鬆挑起百十斤的重物,現在正是他們發揮作用的時候。
當木頭要從水裡撈起來時,後面的人能幫的忙有限,主要還是靠最前面幾人的力量。
現在沒有滑輪,只能依靠他們的體力。
三人嘗試了幾次,終於把木頭調整到了最佳位置,大約是四十五度,這個角度對抵抗水流衝擊和施力都最為合適。
宋遙教給他們一個道理:事先做好準備,然後一次性用盡全力,否則後面只會越來越乏力。
“一,二,三,加油……”
三人畢竟是部落裡力氣最大的,木頭明顯地被抬了起來。
隨著木頭逐漸露出水面,所需的力氣也越來越大。
當木頭的一頭快要和河岸平行時,後面的人也開始助力,宋遙則迅速收緊繩子,調整角度,讓木頭更容易豎起來。
當木頭可以完全豎直時,大家也開始用力,終於不再只是乾著急。
大部分力量都集中在對面,但宋遙這邊人手較多,加上木頭已經豎起,直接拉就行。
兩邊同時用力,木頭很快就被拉出水面。
狼壯等人壓在木頭上,起到了穩定作用。
等到木頭完全拉出水面,基本就算是大功告成了,接下來只需將兩邊拉齊,留出適當的長度即可。
宋遙一聲令下,大夥兒齊心協力,把一根根圓木推到了木樁旁邊,很快,一座獨木橋就穩穩當當地搭建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