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9章 信解品第四

委付財物:「得」是表機緣成熟,「委付財物」就是對菩薩授記。讓弟子們聽聞《法華經》,當下明心見性,即已授記。總是期待著這一天的到來。坦然快樂:這時才真正感到自在,沒有白來一趟。無復憂慮:那時這個心才如同一塊石頭落了地。

世尊,爾時窮子,傭賃展轉,遇到父舍,住立門側。遙見其父,踞師子床,寶幾承足,諸婆羅門、剎利、居士皆恭敬圍繞,以真珠瓔珞,價直千萬,莊嚴其身,吏民僮僕,手執白拂,侍立左右,覆以寶帳,垂諸華幡,香水灑地,散眾名華,羅列寶物,出內取與,有如是等種種嚴飾,威德特尊。

傭賃展轉,遇到父舍:「傭」,打工;「賃」,自立門戶,開店經營。「展轉」是形容經營很苦。所以「傭賃展轉」這是比喻修種種法門能得到一點福報,嚐到一點甜頭,叫「味禪」。「遇到」是表機遇。時間長了以後漸漸地感到這種法門沒有什麼法味。就跟有些人唸佛唸了五十年,讀經一百多部,最後他想哭了,因為看不到成佛的希望,看不到盡頭,怎麼沒有一點點起色?心裡產生恐懼感。在這種情況之下,往往就造成一種入道的機緣。

住立門側,遙見其父:這是表兩類根機的人。小根機之人他不敢正眼正視大法,叫「住立門側」。比如上面的摩訶迦葉、目犍連這樣的人。「遙見其父」是表根機大一點的聲聞弟子。他雖然能夠體悟到一點大乘的法味,但是還差很遠。比如舍利弗這樣的上等根機。

踞師子床,寶幾承足:「師子床」是表法座;「踞」呢,表如如不動之理,表佛法之尊嚴。「寶」是表慧;「幾」是表定;「足」是表戒。諸婆羅門,剎利、居士,皆恭敬圍繞:這是講佛在傳法初期,其周圍弟子的智慧境界之情況。「婆羅門」在印度屬於貴族,是表大根機的菩薩,表華嚴十地菩薩,也相當於「法華十住位」的菩薩,是明心見性的大菩薩。「剎利」是表「華嚴初地到九地」這些菩薩。「剎利」是印度種族第二個階層,專門做官做府,而「婆羅門」貴族把握著國家的精神文化。一般他不做官,但是他有權決定官員的任免;他不執政,但是參政干政。「居士」表「華嚴三賢位」的菩薩。華嚴就是講別教。十住、十行、十回向這三十位叫「三賢」,都叫「居士」。「皆恭敬圍繞」:這是介紹佛當年這個僧團之正報的情況。

以真珠瓔珞,價值千萬,莊嚴其身:「真珠瓔珞」表法財;各自成就了不同的果位,叫「莊嚴其身」。吏民僮僕:前面已作說明。手執白拂:是一種權利的象徵。侍立左右:「侍立」比喻「中道」之義;「左」是比喻入「空智」,「入空」就是破一切相;「右」是比喻入「假智」,從「空」出「假」來體會「俗諦」,是破除「偏空涅盤」那種內塵。覆以寶帳:比喻佛慈悲之心,佛法慈悲覆護之力。垂諸華幡:「華」是鮮花;「幡」是紅旗。這是表佛法的道力、法力這種氣氛。香水灑地:「香」是表法門。「水」是表法門之力,或者叫「定水」,定水也是表一種自在解脫,能夠消除煩惱。「灑地」,是除去煩惱得清淨心。「地」表「本」,表我們的心地本來面目。

散眾名華:又說為「七淨華」。

一者,戒淨。圓滿受持諸經戒律,唯「三聚淨戒」不可。二者,心淨。破除煩惱習氣,不要打妄想,始終以清淨心、真誠心來守護身口意三業。三者,見淨。這個涉及到世界觀的問題。你對待自己、對待周邊的環境怎樣來判別、認識?用智慧來觀照,叫「見淨」。四者,度疑淨。斷除疑惑,常講就是斷除常見、邊見,而樹立修行的信心。五者,分別道淨。分別智慧,從凡夫道、外道,透過分別以後而能通達到佛道。「分別道」帶有引導之義。六者,行斷知見淨。透過行持來不斷地破除煩惱習氣。就是見道以後,還要修、還要行、還要證,來破除邪知邪見,叫「行斷知見淨」。七者,涅盤淨。究竟大涅盤。

羅列寶物,出內取與:「羅列」就是時時準備著;「寶物」為法寶。無量教化眾生的法門當下現成,叫「羅列寶物」。佛以法佈施眾生,叫「出內取與」。「羅列寶物」為化度之法,「出內取與」為化度之教。有如是等種種嚴飾:在藏教菩薩位可以觀照為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在圓教位觀照「如是種種嚴飾」,無非「一心三藏」——大至佛土、小至微塵,無非諸佛法身真常。「嚴」是圓滿無漏。威德特尊:這裡的「威德」究竟說為「無住大涅盤」,殊勝無比,尊聖無比;方便說為藏教菩薩所謂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

窮子見父有大力勢,即懷恐怖,悔來至此,竊作是念:此或是王,或是王等,非我傭力得物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