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9章 信解品第四

一個「阿彌陀」。「財寶無量」表示佛的無量智慧德能。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玻璃珠等:這些都是表我們心地的「性具功德」,表我們本性的特徵。

其諸倉庫,悉皆盈溢:「諸倉庫」總表「大圓鏡智」,大圓鏡智裡具足無量智慧德能。「悉皆盈溢」:「盈」是滿,「溢」是往外流;「盈」表「自利」,「溢」表「利他」。多有僮僕,臣佐吏民,象馬車乘,牛羊無數:「僮僕」是特指圓教前七方便(前面多處講過);「臣」是表圓頓大教十地菩薩,圓頓大教的代表作就是《法華經》《楞嚴經》,堪為大乘;「佐」是表圓教十向位的菩薩,緊隨大臣其後;「吏」是表圓教十行位的菩薩,是普通的官員;「民」是表圓頓十住位的菩薩——十住位的菩薩,比如說明白了「一心三藏」,你就住入佛家,永遠不落六道輪迴。

上面是從境界上而言,下面從法上而言。「象」是表《法華經》《楞嚴經》「一心三藏」那種圓觀;「馬」是表別教的那種次第三觀,把三個「如來藏」用次第來觀照;「牛」是表通教「空如來藏」,叫「空觀」;「羊」是表藏教,從「有」門那種觀照;這個「車乘」統指無量法門。這段文字如果變為「象、馬、牛、羊,車乘無數」就更好理解了。

出入息利:「出」是表佛出世度人,對眾生進行法佈施,以法利益眾生;「入」,利益眾生,即為利己。「出入」皆有利益,故表「自他不二」。這個世界上只要還有一個人沒有成佛,只要還有一粒泥巴沒有迴歸大光明藏,我們這個真心就不能算圓滿自在解脫,所以菩薩道是「自他不二」。

乃遍他國:是分別說。佛自己在「常寂光淨土」,那麼實報土、方便土、同居土,可以分別說為他土,叫無分別不妨分別。

商估賈客,亦甚眾多:「商估」即商業;「賈客」指商人。比喻佛以應化身,將真實法流通到世間,成就眾生。經商是不是有流通環節啊?透過這流通環節而使眾生的身口意三業「歸於本真」,「本真」就是迴歸到法身慧命。「亦甚眾多」表成效。

時貧窮子,遊諸聚落,經歷國邑:「時」,指老師和學生道交感應之時;「貧窮子」比喻「背覺合塵」的眾生,既有六道凡夫,又有二乘聖人。「諸聚落」既可以說為五蘊熾盛,又可說為種種方便法門,此處特指人天小乘法門。「國邑」泛指為六根、六塵、六識,也就是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不管是大乘、小乘還是外道修行,其實統統都是在「六種震動」——不是大震動,就是小震動;不是正震動,就是邪震動,都要經歷十八界。

遂到其父所止之城:「遂到」表機緣感應。方便說為,他先到淨飯王宮,最後再到只樹給孤獨園,這都是「其父所止之城」;那在這裡呢,「所止之城」,究竟義說為我們的「大光明藏」——涅盤城,在這裡有個過程,是指漸漸由凡夫外道,向人天、小乘、通別層次慢慢靠近,最後到涅盤城。

父每念子:「每」即是「常」——時時事事處處。阿彌陀佛總是把手伸在那裡隨時準備接引眾生,叫「父每念子」。我們本來的智慧是現成的,只要肯回頭,我們自己與自己的真心當下道交感應。因為「父每念子」,時刻在等我們,所以只要我們願意,隨時可以回去。

與子離別五十餘年:這是比喻我們的真心和妄心,由於色、受、想、行、識這五陰之迷,而相自隔開。而未曾向人說如此事:佛在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說法時,從來沒有提起說二乘人也能成佛,僅僅是旁敲側擊而已。

但自思惟,心懷悔恨:所謂「悔」,後悔自己訓導不利;「恨」呢,對子女「恨鐵不成鋼」。佛在許多經裡講到「悔恨」,怎麼「悔恨」呢?佛法真義無量劫都講不盡,任何佛都不能做到這一點。所以這裡的「恨」是慈悲心。迷惑顛倒的眾生可憐吶!你再怎麼教化他,能夠接受訓導的只是極少數!

自念老朽:已講法四十一年,快要涅盤了,還沒把真話講出來。大法尚未傳承。這裡「老朽」就帶有一點哀嘆之義:我什麼時候才能把《法華經》傳出來啊!

多有財物,金銀珍寶,倉庫盈溢:我有無量的智慧德能啊!「盈」是自利;「溢」是「利他」。無有子息:現在卻還沒有傳承到後代。一旦終沒,財物散失,無所委付:一旦涅盤了,還沒傳《法華經》的話,那就是白來世界一趟。為什麼?「無所委付」,這個如來家業怎麼繼承下去?

是以殷勤,每憶其子:這裡仍然重複前面「自念老朽」,越是「老朽」就越加「殷勤」。佛時時召喚眾生回頭,叫「每憶其子」。

我若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