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過去,就是享清福。
我等今於佛前,聞授聲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心甚歡喜,得未曾有:小乘人只要明白了「法華三昧」,當下即蒙授記,這叫「開權顯實」。阿羅漢、辟支佛是權宜之法,而佛要眾生究竟成佛,這是真實之法。「甚」,歡喜至極,一顆懸的心落到實處;「歡喜」是作為法喜,解脫知見。
不謂於今忽然得聞希有之法:我們真僥倖啊!幸虧今天聽懂了「如來藏」,才能得到真實的滅度。這個「希有之法」如果說為「絕無僅有之法」,就更為殊勝。深自慶幸,獲大善利:因為「如來藏」是徹法源底,究竟圓滿。這裡的「獲」就是當下證果;「大」表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就是佛講的「唯以一大事因緣」。
無量珍寶,不求自得:見道成佛,當下解脫。為何是「不求自得」?有沒有講:「聽佛講了〈譬喻品〉以後,我們幾個到深山老林裡閉關一個禮拜,然後又到寺院禮佛三萬,現在才成佛了。」沒有這樣講啊!僅僅是兩隻耳朵聽佛講了一下,心裡明白了,就成佛了,是不是「不求自得」呀?
世尊,我等今者,樂說譬喻,以明斯義。
譬若有人,年既幼稚,舍父逃逝,久住他國,或十、二十至五十歲,年既長大,加復窮困,馳騁四方,以求衣食,漸漸遊行,遇向本國。其父先來,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財寶無量,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玻璃珠等,其諸倉庫,悉皆盈溢,多有僮僕,臣佐吏民,象馬車乘,牛羊無數,出入息利,乃遍他國,商估賈客,亦甚眾多。
時貧窮子,遊諸聚落,經歷國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父每念子,與子離別五十餘年,而未曾向人說如此事。但自思惟,心懷悔恨,自念老朽,多有財物,金銀珍寶,倉庫盈溢,無有子息,一旦終沒,財物散失,無所委付,是以殷勤,每憶其子。復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財物,坦然快樂,無復憂慮。
樂說:我已經明白「譬喻」的真實意義,我能說得很圓融,也能夠「開權顯實」,說出真實義來。這個「樂說」已經變成自性流露,不是鸚鵡學舌。以明斯義:顯示佛法真義。
譬若有人:指迷惑顛倒中的修行人。年既幼稚:善根很淺,還不堪承受大乘佛法。舍父逃逝:「父」是比喻佛,也可以比喻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逃逝」是比喻背覺合塵,回大向小。久住他國:「他國」為九法界,等覺菩薩有生相無明,也在「他國」,還沒有回到本土,這是究竟說;方便說,明心見性菩薩即已住入本國,到了佛土。或十、二十至五十歲:「十」表天,「二十」表人,「至五十歲」是指五道輪迴。
年既長大:比喻飽嘗眾苦啊;加復窮困:這說明在六道里輪迴越多,煩惱習氣越重。物極必反!等到了非常痛苦之時,他必然要想辦法解脫。馳騁四方,以求衣食:在得正法之前,執著在無量法門裡,都叫盲修瞎練。「以求衣食」就是求解脫之道。漸漸遊行遇向本國:「漸漸」二字,指自己的善根在冥中成就自己,使自己逐漸向心地法門靠近,機緣開始成熟。
其父先來,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父先來」觀照為諸佛出世,要先在第四層兜率陀天彌勒內宮觀察四千年。第四層天的一天等於人間四百年,所以四千乘以四百,再乘以三百六十五天,大概有五億年。那這四千年做什麼呢?觀察並統籌安排——示現在哪片國土,第一批弟子隨從是誰,滅度以後正法一千年哪些人來傳法,末法一萬年又是哪些人來傳法,佛都要有周密的計劃。「求子不得」:指機緣未成熟。「城」,可說為淨飯王宮。中止一城幹什麼呢?示現「有餘依涅盤」。諸佛出世叫做「和光同塵」,「同塵」就是不變隨緣;示現「有餘依涅盤」,這個「城」當下是大光明藏,叫「隨緣不變」,也叫「和光」。所以「中」就是「和光」,「止」就是「同塵」。「中」是當下包容一切萬法;「止」是現「有餘依涅盤」相。
其家大富:指佛出世。「其家」,不變隨緣;「大富」呢,隨緣不變。因他示現人相,託生王宮,並把真理來顯示出來,故投生淨飯王宮也叫「開權顯實」。如果不透過示現太子,怎麼能把佛法「開示悟入」?這段經文可不容易解釋。所以他們打這個比方呢,就證明他們已經悟到真實法。
財寶無量:這是對「其家大富」進一步解釋。「財」是正法之財;「寶」是表正法之妙用。這個「無量」,用第一義來觀照:「無」就是「性」,「量」就是「相」;「無」就是「阿」,「量」就是「彌陀」,「無量」就是「阿彌陀」。沒有哪一法不是「阿彌陀」,無量的「阿彌陀」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