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秘菩薩行。怎麼「真是佛子」呢?他在前四說法時期已經聽聞了菩薩法,明白了菩薩法,他就是菩薩。怎麼「但樂小法」呢?他不相信明白了菩薩法就是菩薩,總是認為「這是我們偶爾地聽到一點訊息而已」。在《楞嚴經》講「六交報」,別人說壞話、別人做壞事,看的人聽的人還要受報。這是不是也是「密化」?這可不得了啊!那麼別人說好話、別人說佛話,你聽了以後,是不是也受報啊?你成了佛,可你還不知道啊!這就是「密化」,佛翻來覆去就是講這個法,你這個心明白什麼就是什麼。一言一行皆當謹慎。
我們不管坐火車、坐輪船、坐飛機,只要遇到人你儘量講「如來藏」,不要去講小法。一個人真正讀懂了《法華經》《楞嚴經》,他會放下一切經典,只講《法華經》《楞嚴經》。他講什麼經典都能講出「如來藏」的道理,他不會跟你婆婆媽媽的張長李短,要明白。怎麼講「依法不依人」吶?他能講出「如來藏」心地法門,他能懂得聽聞大法當下成佛,他一定會講《法華經》《楞嚴經》。佛多英明,一句「依法不依人」,是不是在給講這個法提供理論根據啊?這是佛講的,沒有錯。
若我等有樂大之心,佛則為我說大乘法:這是理解佛,眾生在迷中,佛講方便法是迫不得已。
於此經中,唯說一乘:如果我們都是大根機,那就沒有三藏十二部經出臺;只有一乘法,就不會惹出許多麻煩來。雖然是麻煩,也是迫不得已。因為佛出世之時,地球上已經幾十億年沒有佛法的氣氛,佛只有講出無量方便之法。可是這幾千年以來,我們這個國土到處充滿著大乘佛法的氣氛,沒有必要又從小法開始講起。
而昔於菩薩前,毀呰聲聞樂小法者:佛當年在講菩薩法的時候,叫聲聞人旁聽,一邊旁聽,一邊來批評小乘法。然佛實以大乘教化:旁敲側擊也好,罵我們也好,這都是在把大乘菩薩的法理作為資訊灌輸給我們。佛在第三說法時是旁敲側擊,在般若時開始勸導小乘人回小向大。到了法華涅盤時,是強令小乘人必須學大乘法,不學就不行。
今法王大寶,自然而至:「法王」就是成佛,當下成佛。怎麼「自然而至」啊?「即開即得」,聽佛講了「如來藏」的道理,我當下全部得到了。有沒有哪個轉過去修行一年半載:佛,我聽你講了「如來藏」,又修行了半年,現在得到了。有沒有這樣講?沒有啊!就在會上「即開即得」。
爾時,摩訶迦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等今日,聞佛音教,歡喜踴躍,得未曾有,
佛說聲聞,當得作佛,無上寶聚,不求自得。
「當」就是正當名分。怎麼「當得作佛」?前面講了「開示悟入」,講了「妙法蓮華」,明白了「妙法蓮華」,你「當得作佛」。
譬如童子,幼稚無識。舍父逃逝,遠到他土。周流諸國,五十餘年。
其父憂念,四方推求。求之既疲,頓止一城。造立舍宅,五欲自娛。
其家鉅富,多諸金銀,硨磲瑪瑙,真珠琉璃,象馬牛羊,輦輿車乘,
田業僮僕,人民眾多。出入息利,乃遍他國。商估賈人,無處不有。
千萬億眾,圍繞恭敬。常為王者,之所愛念,群臣豪族,皆共宗重。
以諸緣故,往來者眾,豪富如是,有大力勢。而年朽邁,益憂念子,
夙夜惟念,死時將至,痴子舍我,五十餘年,庫藏諸物,當如之何。
爾時窮子,求索衣食,從邑至邑,從國至國。或有所得,或無所得,
飢餓羸瘦,體生瘡癬。漸次經歷,到父住城,傭賃展轉,遂至父舍。
推求:分析考慮。到什麼地方呢?
求之既疲,頓止一城:推求的時候,那是佛在兜率陀天觀察四千年。「頓止一城」是在淨飯王宮現「有餘依涅盤」,在只樹給孤獨園現比丘相,是現佛之應化身。造立舍宅:是建立道場。五欲自娛:佛現肉身相叫「和光同塵」,不離五欲教化眾生,叫「同塵」,「自娛」叫「隨緣不變」;雖然現身在五欲六塵,但是時時在定中,時時在大光明藏中。
其家鉅富:是總說佛家的富貴。多諸金銀,硨磲瑪瑙,真珠琉璃,象馬牛羊,輦輿車乘:「輦」和「輿」都是大車小車之別。田業僮僕,人民眾多,出入息利,乃遍他國:這段經文前面長行裡已經作了解釋,我們自己去回顧複習一下。商估賈人,無處不有:這是打比喻。比喻佛把法傳出去,成就了眾生,是不是也成就了自己?跟搞買賣一樣。
千萬億眾,圍繞恭敬,常為王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