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舍利弗為中等根機人請法。他於佛前授記以後,「無復疑悔」。他是代表上等根機之人。注意啊!上等根機絕非是少數。你看前面「爾時四部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以及「天人散花」,這是不是無量啊?上等根機聽佛開門見山,直話直說,當下成就也是無量啊!佛在前面哪講了多少法,無非講什麼「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開、示、悟、入」是不是就幾句話呀?其它的都是在講這個法怎麼怎麼重要啊!他們成就了。
是諸千二百心自在者:根機大小不在於你現在是什麼阿羅漢,還是比丘,還是天人,還是鬼神!有的在畜生道的反而更勝一籌,為什麼龍女在畜生道能成佛啊?祖師大德評價龍族在過去世中,屬於「乘急戒緩」之人。往往在同一個法會上,那些凡夫鬼神可能還超越菩薩的位置。師父常講,「早晚上床,一起天亮」。這個「心自在者」一般地是指已經破了「見思惑」。
昔住學地:在三果羅漢以下乃至還沒有證果的,叫「學地」,即「有學」;已證四果羅漢叫「無學」;辟支佛呢,他沒有什麼等級區分。那麼「有學、無學」呢,也通小乘,也通大乘。對於大乘法來講,凡是明心見性了都叫「無學」,無學者叫「真修」,他不需要別人指導自己就能成就;沒有明心見性的叫「有學」。講到究竟,佛是「無學」;等覺菩薩以下都是「有學」。
我法能離生老病死,究竟涅盤。是學無學人,亦各自已離我見及有無見等,謂得涅盤:小乘證到「人我空」,離開「分段生死」,也是「離生老病死」,屬於「偏真涅盤」,這是小乘「涅盤」;那麼到了大乘離開「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也叫「離生老病死」,證「無餘涅盤」,這叫大乘「涅盤」。但當時呢,開導小乘人是從低處下手。所以小乘人就信以為真,以為就是究竟。
而今於世尊前,聞所未聞:你不能講「聞」,也不能講「未聞」。講「聞」呢,佛當年講「離生老病死,究竟涅盤」時並沒有講到「一心三藏」;你也不能講沒有「聞」;講沒有「聞」呢,那個「究竟涅盤」,他的最終目標就是「一心三藏」,「離生老病死」的最終目標就是離兩種生死啊,所以小乘人這個時候來講,感到「若有所失」,所以「皆墮疑惑」。
善哉!世尊!願為四眾說其因緣:這裡的「因緣」是講大乘因緣法,在講《法華經》之前佛講了小乘因緣法,講了不了義大乘的因緣法,這些法都沒有實體,是根據眾生的根機方便引導而已。
爾時,佛告舍利弗:我先不言,諸佛世尊,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說法,皆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是諸所說皆為化菩薩故。然舍利弗,今當復以譬喻更明此義,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這段可解釋為:我先前不是已經講了嗎?諸佛起初傳法以各種因緣法呀,打比喻呀,方便法呀,說了三乘法,其目的不都是為了把你們引導到成佛的菩薩道嗎?
然舍利弗,今當復以譬喻更明此義:既然是這樣,看來我再透過打比喻來幫助大家真正體悟這個心地法門。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這是佛在《法華經》提倡打比方。特別是講經說法的同修,要聽從佛的教誨,也要讓那些不信佛法之人能夠正信佛法。你再怎麼樣打官腔,他不相信的。你透過「譬喻」以此說彼,以淺悟深,他能明白。
舍利弗,若國邑聚落有大長者,其年衰邁,財富無量,多有田宅及諸僮僕。其家廣大,唯有一門,多諸人眾,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堂閣朽故,牆壁隤落,柱根腐敗,樑棟傾危,周匝俱時欻然火起,焚燒舍宅。長者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起,即大驚怖,而作是念:我雖能於此所燒之門,安隱得出,而諸子等,於火宅內,樂著嬉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火來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厭患,無求出意。
國邑聚落:一般地,「國」是都城;「邑」是中小城市,「聚落」是鄉鎮街道等等。這是按照這個行政等級而言,以此來打比喻。「國」是表菩薩的「實報莊嚴土」;「邑」是比喻二乘人,叫「方便有餘土」;「聚落」呢,比喻「凡聖同居土」。地球國土屬於「凡聖同居土」,既有無量的凡夫,也有無量的聖人。無量就是無量,包括天人鬼畜在內。你別說地球只有幾十億人,怎麼是無量呢?那牛馬豬羊算不算眾生啊?泥巴瓦塊、風雲雨霧算不算眾生啊?是無量眾生啊!叫「凡聖同居」。
大長者:這是表肉身佛現世。其年衰邁:是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