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能除眾生惱。
我已得漏盡,聞亦除憂惱。
昔來蒙佛教,不失於大乘,這句話至關重要。當年聞佛教的時候,他那個意識心有沒有懂得大乘法,深信大乘法啊?沒有。那麼他現在知道「不失於大乘」,是現在得到的「大乘法」,還是當年得到的大乘法?是當年。但是他當年不知道,現在知道了;那現在知道了,仍然是當年的功德,因為他知道里面還有一個東西。所以我們一定要相信,你來聽「一心三藏」的道理,即使你聽不懂,即使你在這兒睡覺,你都成佛了!因為你還有一個真人,他是假人智慧的九倍。
《法華經》《楞嚴經》講「見性成佛」,就是講我們的真人「瞞天過海」,就是《弘傳序》裡的「俱崇密化之跡」——真人秘密地化成了佛,假人並不知道,還在跟人家搞貪嗔痴慢,這叫「帶業往生」。這是妙法啊!這兩句話記好。「昔來蒙佛教,不失於大乘」,現在才知道。所以佛授記是不是根據這個來給他授記的?他明白這個道理了。
我處於山谷,或在林樹下,若坐若經行,常思惟是事。
嗚呼深自責,云何而自欺。我等亦佛子,同入無漏法。
不能於未來,演說無上道。金色三十二,十力諸解脫,
同共一法中,而不得此事。八十種妙好,十八不共法。
如是等功德,而我皆已失。我獨經行時,見佛在大眾,
名聞滿十方,廣饒益眾生。自惟失此利,我為自欺誑。
「嗚呼」是個語氣助詞。唉!我總是自己責備自己啊!
云何而自欺:是現在以慚愧心回憶當時的境界。其實我聽佛講菩薩道,真人已經明心見性,假人卻不知道,「云何而自欺」,是不是啊?
我等亦佛子,同入無漏法。不能於未來,演說無上道:這裡仍然是解釋「云何而自欺」。我們也是「佛子」啊!我們也「能於未來,演說無上道」。
金色三十二,十力諸解脫,同共一法中,而不得此事:「金色三十二」就是我們常講的佛的三十二種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佛在證得妙覺位菩薩以後,還要用一百個大劫的時間來修相好。修相好也是用心來變化自己的相。這個時候還要付諸於具體的行動上,修一百種功德能夠成就一項相好。這個「十力諸解脫」,前面已作解釋。「同共一法中」,也就是講:佛也好,菩薩也好,無量無量的功德都在一念之中,法爾如是。
「十八不共法」,即不共通於聲聞、緣覺,唯佛與菩薩而特有之十八種功德法,全稱是「十八不共佛法」。
前三個是「身無失,口無失,念無失」,這三種功德實際上就是在講「戒」,一般地是僅僅限於佛;但是對於圓教菩薩來講,他已經能夠體會出這種法味。當我們真正刻骨銘心知道萬法都是自己一個念,在這個前提之下,你所想、所講、所做不會有大的過錯;你就是開口罵人、動手打人你都沒有錯,他絕對不會是為了發洩自己的私憤,而是恨鐵不成鋼,有道無道自己要知道。
第四個,「無異想」。許多人講:哎呀!我這個妄想怎麼老是就除不了啊?我告訴你,你果真把「一心三藏」搞明白並且時時提起觀照,要不了多長時間,多則一年,少則半載,你想打妄想都打不起來。
第五個,「無不定心」。我們果真明白了頭上頂的藍天,腳下踩的大地,對面吹來的風,沒有哪一法不是自己,就等於「吃了秤砣鐵了心」,你真正感覺這個心已經落到實處,叫「無不定心」。
第六個,「無不知己舍心」。特指我們在受到別人傷害的時候,在面對名聞利養的時候,你沒有貪心,無法不捨。人家傷害你也好,騙你也好,你不會往心上去。
第七個呢,「欲無減」。這已經不是過去為名聞利養的那種慾望,這種欲是要成就眾生,要弘揚佛法。相當於「四如意」裡面的「欲如意」,樂於自利利他。
第八個,「精進無減」。這是念念在道。只要真正明白「一心三藏」,不用很長的時間你會有這種體會——總是想到修行,總是想到與修行有關的事情,自然而然形成一種習氣,與人交談三句話不離本行。
第九個,「念無減」;第十個,「慧無減」;第十一個,「解脫無減」;第十二個,「解脫知見無減」。這幾個「無減」可以總講。
「念無減」最重要,時時事事處處,念念在道;有了這個念你必然就有智慧,以此念,以「一心三藏」來觀照一切的萬法,這叫「慧無減」。智慧一現前,煩惱習氣就退縮,這就是「解脫無減」。你即使煩惱現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