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很自在?即使阿彌陀佛來了,你還考察一下真假:若是真的,講講「如來藏」的道理,看看對不對;若是假的,你一提「如來藏」,他馬上就沒有影兒了。其實你並不需要誰接,你一念想極樂世界就走了。
在實際的中陰身投胎之前那一剎那,一秒都不用——整個盡虛空遍法界漆黑一團。這個時候呢,在按照計劃中,你要投胎的未來的父母之處自然露出一團亮光。在中陰身期間,沒有速度、距離可言。即使太陽系、銀河系之外的無量恆河沙數銀河系之外的一團光,一念就到,這個心一起步就是超光速。那麼什麼時候去呢?就是在未來父母過夫妻生活的時候。已破除男女之慾之人,他不會受這種干擾。他一看就是:哎呀!到欲界投胎。他眼睛一閉,「阿彌陀佛」一聲就走了。
那麼淫心未除之人,他就湊熱鬧去了——作為第三者進去了。一念妄想融入父精母血之中。所以胎生的眾生要具備父緣、母緣和己緣這三種因素,再加上你的妄想。你沒有這個妄想,當下就解脫。為什麼佛規定:你真想了生死嗎?不可以有男女生活。在家修行也可以,男女生活要斷除。這當然是對修小乘法的人而言。修大乘之人,可以帶業往生,但是也要節制。你果真在夢中、定中都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就能帶業往生,否則也難免欲界之苦。當然了,在佛座下做龍天護法,都有可能。
名色產生以後,在第二個七天有了黃豆大,然後在第四個七天小老鼠大,然後慢慢地每隔七天一個變化,在《佛說入胎經》講得很清楚,與現代醫學透過超聲儀器對十月懷胎進行檢查的結果無二無別。想一想,幾千年前連電都沒有,哪有儀器啊?佛是什麼人吶?如果是男胎,他肚臍眼一定跟母親的肚臍眼保持相反的方向;如果是女胎,則是保持同一方向。兒女到底是什麼啊?祖師大德講,人如果有慧眼,有天眼,要醜得無地自容。
名色緣六入:「六入」就是指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為什麼不叫「根」而叫「入」?因為它既能進入塵世間去造業,又可以從塵世間進入心裡世界,它有雙重性。到了「六入」啊,起初階段可說為神經細胞、神經纖維;再發展呢,為「浮塵六入」,也就是有了皮肉筋骨。
六入緣觸:「六入」一旦形成,就會與外界產生接觸。有些法師解釋為在子宮這個階段,有的解釋在出世以後幾個月。我們知道在孃胎內與出胎後都涉及到「入、觸、受」這種情況就行了。
觸緣受:接觸以後就會有感受,此時產生五種俱生意識。那麼「受」了以後呢?
受緣愛:「愛」,有愛必有恨,這就進入了「想陰」階段,他就可以打妄想了。講到這裡,再把前面的十個因緣作大概分類。
在十二因緣中,把前面的「無明」與「行」劃分為「能引」,「引」什麼?能引未來的生死。把「識、名色、六入、觸、受」這五項劃分為「所引子」,怎麼「所引子」呢?是由「無明」和「行」造業以後所引起來的這種果報。
下面: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愛、取、有」這三個可劃分為「能生子」——第二世的「愛、取、有」即已孕育了第三世的果報,叫「能生子」。有了愛憎之心,就必有取捨之心,叫「愛緣取」,取與舍都是我們的分別心。「取緣有」,造了惡因的當下就已經孕育了來世的果報,這叫「有」。這種果報就已經儲存在我們種子倉庫裡——「發業無明」隨時可以爆發,只要機緣成熟。所以這個「愛、取、有」是屬於來世的,屬於「集諦」。前面的「名色、六入、觸、受」屬於「苦諦」。
「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這裡就涉及到「生、死」這兩個緣。這兩個緣就是第三世的「所生子」,屬於「苦諦」。
這十二因緣概括了三世因果輪迴,可以把它說為「生相」,也可叫作「生門」。這也是對「苦集滅道」這四聖諦中「集諦」和「苦諦」的展開說明。
對於小乘人來講,明白十二因緣就知道了過來的道路,但也沒有涉及到明心見性,是佛作為方便說,依此修行可以出分段生死。
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這是「滅門」,比較好懂。比如說我們知道了從家裡到這裡的來路,現在回去,輕車駕熟。這十二因緣從哪個問題解決,你都能成就。比如「取緣有」,我們每個人都能取。明白這個道理,現在不取,就保持一個清淨心。所以辟支佛利根就利在這裡。他明白以後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