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福報,大智慧。
罪業因緣故,失樂及樂想。住於邪見法,不識善儀則:不學佛不聞法的人,只會增加罪業罪報,只會使邪知邪見越來越頑固。「不識善儀則」:「善儀則」就是善知識,老師站在你前面,都不認識。
佛為世間眼,久遠時乃出,哀愍諸眾生,故現於世間。超出成正覺,我等甚欣慶:佛出世間作「世間眼」,沒有佛法來指引,我們都是睜眼瞎,看什麼東西都是邪知邪見。「超出成正覺」,佛在世不染世,叫作「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佛出世是「同塵」,「超出成正覺」是「和光」。也就是說佛在世間出世間現一切相,他都是住於「無住大涅盤」。
我等諸宮殿,蒙光故嚴飾:「蒙光」,蒙大通智勝佛吉祥加持這個法力。
今以奉世尊,惟垂哀納受:「垂哀」:以上對下叫「慈恩垂哀」,就是以慈悲心把手伸下來,接引眾生。
惟願受我請,以大微妙音,哀愍而敷演,無量劫習法:「敷演」,就是開示「無量劫習法」。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受十方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請,即時三轉十二行法輪,若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及餘世間所不能轉,謂是苦,是苦集,是苦滅,是苦滅道。及廣說十二因緣法,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佛於天人大眾之中說是法時,六百萬億那由他人,以不受一切法故,而於諸漏,心得解脫,皆得深妙禪定,三明、六通,具八解脫。第二第三第四說法時,千萬億恆河沙那由他等眾生,亦以不受一切法故,而於諸漏,心得解脫。從是已後,諸聲聞眾,無量無邊,不可稱數。
這個「三轉十二行法輪」,是佛在傳小乘法時期,對修聲聞法求證阿羅漢果位的修行人所傳的法門。小乘法的根本的修行次第是「四聖諦」法門,也就是「苦、集、滅、道」。那麼四個法門各轉三次叫「十二行法輪」。
一者,示轉法輪: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佛講了「三苦八苦」怎樣使得我們受塵勞之苦;然後講「集」,「集」就是苦報之因,講出「身見邊見」,從見惑、思惑、五利使與五鈍使這些角度幫助我們分析;然後再講「道」,無非是三十七道品等等,在《阿彌陀經》就有二十五道品——七菩提分、八正道分、五根、五力,那麼還有「四正勤、四如意足、四念處」十二個道品,共三十七個道品:然後再講「滅諦」,能證得「一分人我空」,解脫分段生死,這是第一轉法輪。
二者,勸轉法輪:反覆勸告、反覆宣講、反覆動員。「此是苦,你應知」,對於那些麻木不仁的人再三強調:你要明白呀!你就是在苦中啊!死到臨頭你還不知道反悔呀?幾十年的壽命剎那間就沒有了。我們所遇到的是無量千萬億年的地獄、惡鬼、畜生之苦,不能麻木不仁吶!所以「此是苦,你應知」。「此是集,你應斷」——你要趕快看破放下,不要麻木不仁。沒有兩全其美,只有權衡利弊。順治皇帝江山都不要,放下了;唐朝龐居士把萬貫家財扔到海里,打草鞋為生。有智慧的人丟下的東西卻被沒有智慧的人拼命地搶奪。得千萬還想得千億,這山望著那山高。
三者,證轉法輪:往往佛是示現神通來表法。「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如果講「苦集滅道」這四諦,師父不敢吹大牛;講「法華大法」,我敢,這個「大牛」,「大白牛」是也。「此是苦,我已知」,不僅是我知,大家統統知,「一知一切知」。「此是集,我已斷」,「集」就是苦因,苦是無明為因,「法華三昧」統統包含。「此是滅,我已證」——我們講這個法多年來,講到哪裡,成就到哪裡。「此是道,我已修」——「圓頓大法」心地法門,「一見一切見,一知一切知,一修一切修,一滅一切滅」,祖師大德眾口一詞。心地法門在見道位所見到的「真如」與證道位證到的「真如」無二無別。開、示、悟、入,「即開即示即悟即入」,這就是「華開蓮現」,不歷修證。
若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及餘世間所不能轉:佛法之理,唯佛能「轉」。那麼佛「轉」了以後,弟子們可以繼承如來家業。世出世間,天也好,人也好,歷代的宗教家、哲學家、思想家都在探討宇宙人生的真理,可是誰都講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