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4章 化城喻品第七

念——不能當口頭禪吶!我們要常常作如是觀照。作如是觀照,你神不知鬼不覺早已成佛,是大菩薩、大大菩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就是佛菩薩的心態。我們要救生生世世父母的生生世世,你要有這樣的心量。不然你一天到晚是自尋煩惱,你過不了今生、更解決不了來世。我們用智慧來權衡利弊,沒有兩全其美的事情。這是講「諸母涕泣,而隨送之」。有個小孩子叫當權,剃度以後他那個老師來抱著他哭哭啼啼。那不是「涕泣而隨送之」,是「涕泣而抓之」,把他抓回去了。

其祖轉輪聖王,與一百大臣及餘百千萬億人民,皆共圍繞,隨至道場,鹹欲親近大通智勝如來,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到已,頭面禮足,繞佛畢已,一心合掌,瞻仰世尊:其祖轉輪聖王,是大通智勝佛的父親。成佛以後只以道處,不以情交;就是貴為父母也都要去禮佛,更何況文武大臣?這裡是表佛陀出世以後無量的眾生都是法喜。這就叫「應供」。佛之所以能成佛,他已經與一切的萬法感應為一個本體。

大威德世尊,為度眾生故,於無量億劫,爾乃得成佛。

諸願已具足,善哉吉無上。世尊甚希有,一坐十小劫,

身體及手足,靜然安不動。其心常淡泊,未曾有散亂,

究竟永寂滅,安住無漏法。今者見世尊,安隱成佛道,

我等得善利,稱慶大歡喜。眾生常苦惱,盲瞑無導師,

不識苦盡道,不知求解脫,長夜增惡趣,減損諸天眾,

從冥入於冥,永不聞佛名。今佛得最上,安隱無漏道,

我等及天人,為得最大利,是故鹹稽首,歸命無上尊。

諸願:是佛度眾生一切的志願,在究竟佛為圓滿。吉:吉祥無比。

世尊甚希有,一坐十小劫,身體及手足,靜然安不動:「十」,是表圓融;「小劫」,是表時間。有時間必有空間,有空間必有萬法。十方三世、十法界森羅永珍都圓融為一個念,這叫「一坐十小劫」。這個時候他破除了「生相無明」,他全部證得,把無量的時間、空間、萬法圓融為一個念。「身體及手足,靜然安不動」是表「無住涅盤」。

其心常淡泊,未曾有散亂。究竟永寂滅,安住無漏法:「淡」是表清淨無為;「泊」是表廣大無窮。清淨無為並不是把自己縮小到一個小的空間。相反,越清淨無為,我們的心量越是寬廣。在佛的境界,雖然無邊無涯,但是「未曾有散亂」,動靜一如,亂而不亂。「究竟永寂滅」是「無住大涅盤」。「無漏法」是如來果位的「無漏」。大光明藏中不漏一法,不捨一人。「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佛破除了一切的煩惱習氣,成就了一切的智慧德能。

長夜增惡趣,減損諸天眾:俗話說:天堂門開啟,進去者甚少;地獄門緊閉,人卻在排隊。總是在三善道的眾生少,在三惡道的眾生多,這也是眾生的悲劇啊。

從冥入於冥,永不聞佛名:生生世世都在迷惑顛倒中。今生人,來世鬼,來來世是牛馬豬羊。對於不明心見性的人來講,都是「從冥入於冥」。

是故鹹稽首,歸命無上尊:「稽首」,磕頭禮拜;「歸命無上尊」是皈依佛學法。

爾時十六王子偈贊佛已,勸請世尊轉於法輪,鹹作是言:世尊說法,多所安隱,憐愍饒益諸天人民。重說偈言:

世雄無等倫,百福自莊嚴。得無上智慧,願為世間說。

度脫於我等,及諸眾生類。為分別顯示,令得是智慧。

若我等得佛,眾生亦復然,世尊知眾生,深心之所念,

亦知所行道,又知智慧力,欲樂及修福,宿命所行業。

世尊悉知已,當轉無上輪。

世雄無等倫,百福自莊嚴。得無上智慧,願為世間說:「無等倫」,是沒有能比擬的;「世雄」,是佛的一個別號。這裡作雙重觀照:佛陀在世,無人能跟佛比;其次要「會相歸性」,佛已證得「同體大悲」,都是一個自己,無人可比,這叫「不二法門」。「百福自莊嚴」:既可以觀照為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屬於「法性五蘊」;也可以歸入第一義:「百福」,無量的萬法、無量的福報,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自己。

度脫於我等,及諸眾生類。為分別顯示,令得是智慧:佛的智慧每個眾生都能成就,這是講「佛、法、僧」是一。

若我等得佛,眾生亦復然:我們現前的這些兒孫能成佛,其餘眾生一樣能成佛。「宿命」就是過去世中種種的造業情況。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得阿耨多羅三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