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4章 化城喻品第七

的說法。其餘諸天,作天伎樂,滿十小劫,至於滅度,亦復如是:「擊天鼓」就是表眾生很振奮:哎呀!我們的佛陀就要出世了。唱歌、跳舞,是表一種法喜。擊天鼓也好,唱歌跳舞也好,這都是真實,叫「第二義真」;那麼在「第一義真」來講,要歸於我們的心性。

諸比丘,大通智勝佛,過十小劫,諸佛之法,乃現在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時已經破除「生相無明」。《楞嚴經》講,生相無明在九相之前,一真之後。「一真」就是我們真心本來面目「空如來藏」,「九相」就是三細六粗。或者把它說為在一細「業相無明」與真心本性之間,由「生相無明」而生起第一念「業相無明」。如果講的話,把它方便說為半個念。半個念它不成有相,又不成無相,屬於過渡。所以「生相無明」可以作為「業相無明」之因,「業相無明」可以作為「生相無明」之果。

這都是方便說。究竟講,無量的念就是一個念。佛為了幫助我們開智慧,硬是把一個念說成什麼「三細六粗」。其實講「一個念」都已經落入分別。「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把一念說成我們真心本來面目,是比喻。佛有時也把一念說成是「業相無明」。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真正說來非「無念」,無念不是變成「斷滅空」了?你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無。保持一種靈知性,你不能動心起念,也不能沒有念。能夠證入這種境界,是證道位的明心見性,叫「寂而常照」;你可以起無量的念,那就是「轉識成智」。你在無量的念中,是「念而無念」,那叫「照而常寂」。好好觀照一下。「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成圓滿之佛。

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其第一者,名曰智積。諸子各有種種珍異玩好之具,聞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舍所珍往詣佛所,諸母涕泣而隨送之。其祖轉輪聖王,與一百大臣及餘百千萬億人民,皆共圍繞,隨至道場,鹹欲親近大通智勝如來,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到已頭面禮足,繞佛畢已,一心合掌,瞻仰世尊。以偈頌曰。

大通智勝佛出家前有十六子,說明他也是半路出家,是不是?為什麼要半路出家?他必須要體現眾生的種種的慾望吶、習性吶,才能更好教化眾生。末法時代,無奇不有,什麼邪知邪見都有。有人認為白衣不能登臺說法;出家女眾不能登臺說法;沙彌也不能講經說法;比丘登臺了,又說半路出家不能說法;童子出家的又說這個人沒有「明心見性」,不能登臺講法!《法華經》是不是解決這個問題了?摩訶迦葉他們連大乘佛法都不信,他們明心見性了沒有?佛是不是逼著他們講經說法啊?釋迦牟尼、日月燈明佛﹑大通智勝佛哪個不是半路出家?人家拖兒帶女一大堆。我們怎麼就不能講經了?童男童女出家很容易成就,因為他煩惱障輕。但是有些人他卻以此贊自毀他,不是無聊得很吶?

這第一個兒子呢,「智積」,我們的智慧也要靠積累。「諸子各有種種珍異玩好之具」,這是為後面能看破放下作鋪墊。

聞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舍所珍,往詣佛所:「皆」,有雙重含義:十六個王子都捨下;每個王子把所有的「種種珍異玩好」都捨下。「往詣佛所」:到佛住的地方去,按究竟義說:即舍即得——你舍下了種種珍玩,當下就得到佛果。問題是不是真的舍下了?

諸母涕泣,而隨送之:此為人之常情。兒子能夠舍下富貴去修道,但作為母親,心裡總是有點感慨。如果用「第一義諦」觀照,「諸母」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心本來面目;「泣」是表法喜,很激動,妄心終於回到真心。想想看,真正明理以後,我們是不是感慨萬分吶?恨不得痛哭流淚,那就是「諸母涕泣,而隨送之」。這是表我們的法喜成就,那個心情你沒有辦法表達,你感到整個天下都是「我」,無量劫以來帝王、將相、英雄好漢都是「我」。你一下身價百倍,同時也感到任重道遠。

不僅是革命先烈,在幾千年中華文明史,不乏那些捨身成仁之人,都是菩薩在示現,讓「真、善、美」在這個國土上成就一種氣氛。佛法不離世間法,這些人心裡根本就沒有「我」,他時時刻刻想到的就是為人民服務,連自己的生命都可以供養眾生。凡是聽到《國際歌》,聽到國歌,渾身毛骨悚然、心潮澎湃的人,這些人都是菩薩再來,他聽到這種莊嚴的、悲壯的旋律,感受到這種悲壯的氣氛,就時刻準備獻身國家民族。

把這個道理搞明白,心量開啟了,你有什麼看不破、有什麼放不下啊?一點點都不值得你留戀,你這才是大慈大悲。普天之下誰不是我們生生世世的父母兒女啊?講「第一義諦」都是一個人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