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寺廟掛單也好,都要嚴格遵守道場的秩序。
若為女人說法,不露齒笑,不現胸臆,乃至為法,猶不親厚,況復餘事:對異性說法,言行舉止要莊嚴,不要嬉皮笑臉。「不現胸臆」:不講與佛法沒有關係的,以及調情的話語。「乃至為法,猶不親厚」:縱使傳佛法也不要顯出特別地親近。「況復餘事」:何況其它事情。在世間法裡這也叫潔身自好,嚴於律己,防止我們中途道心退轉,也還要防止外眾誤解。
這第九個方面叫遠離譏嫌。有些人在這個方面很不注意。你提出來講,她說我心裡怎麼樣怎麼樣。你心裡怎麼樣只有你自己知道啊!人家沒有講你心怎麼樣啊,人家只講你的行為不檢點。特別是男女之間。男女交談是非多,有公事、有正事三言兩語足矣,不要像臭魚爛蝦一樣黏在一起。
不樂畜年少弟子、沙彌小兒,亦不樂與同師:往往小孩子比較吵、比較煩,這是為保護菩薩的清淨心。小孩子好玩啊,就把你的道心影響了。但是培養接班人,另當別論。從我們這一代發心,要使「如來藏」大法生生世世像接力賽一樣傳承下去。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來培養接班人。我經常講:「如果在路上撿到這麼大的嬰兒,你可不要錯過啊!你給師父。」要不行的話我專門來當保姆,一定要培養我們的第四代,比什麼都重要!大家明白嗎?
常好坐禪,在於閒處,修攝其心。這三句話是對上面這十個內容的總結。「常好坐禪」:是保持清淨心,無牽無掛。「在於閒處」:也不是躲起來閉關,在憒鬧處保持清淨心,就是在「閒處」,在塵不染。「修攝其心」:「修」是修正,「攝」是控制,不好的習氣把它改掉,清淨的心把它保持好。
文殊師利,是名初親近處。
複次,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常樂觀如是法相,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親近處。
這段經文涉及到諸多名相概念,還是說修清淨心。把一切的法看破放下,在行持一切法的過程中以「無分別心」而行「分別智」。許多名相概念大同小異。藕益大師也是花了功夫,把這上面的內容用如來所講的「十八個空」一一地對照。我們要非常珍惜他老人家的勞動成果。
觀一切法空:是「十八個空」的總綱,總解有為法、無為法,一切皆空。是包括「人我空、法我空」也空,即「三空真如」。對這句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阿羅漢把它觀照為「人我空」;通教、別教把它觀照為「人我空」和「法我空」;無想天把它觀照為「斷滅空」;圓頓大法觀照為「一心三藏」。
如實相:歸納為「十八空」中的「第一義空」。「如實」就是「阿」,「相」就是「彌陀」;「如實」就是「如」,「相」就是「是」,「如實相」就是「如是我聞」。
不顛倒:對照為「內空」。六根是真心隨緣顯現出來的妄相。一旦破除了六根,破除了我執,內空了,按照通、別二教,這叫智慧,就進入了「空智」。
不動:對照為「外空」,對於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已經看破了,用《楞嚴經》講,「皆如來藏妙真如性」。看破了「六塵」就不為生死所動。
不退:對照為「內外空」,顧名思義:內也空了,外也空了,請問你退到哪裡去啊?破除二邊。
不轉:對照為「空空」。怎麼「空空」呢?破除了「人我空」,破除了「法我空」,誰在破的?「人我空、法我空」是「所破」,是不是有「能破」的那個東西啊?連能破的東西都要把它空掉。為什麼?所破的東西是不是也是能破的東西啊?哪還有自己破自己?破除迷惑顛倒,「能所不二」——能破的也是「我」,所破的也還是「我」。「不轉」,你就不會被迷惑顛倒,因為一切境界都是「我」。
如虛空:對照為「真空」。一切方、一切所、一切處都是隨緣顯現的一種幻象,沒有真實的實體。所有的萬法,有其名而不可求其實,一切都歸於真空。可是真空沒有辦法講,所以借虛空來比喻。打比方說:我們有時愣頭愣腦的什麼事也不想,人家問你在幹什麼?哎!你一想,剛才什麼也沒想啊。那就是真空。當你睜開眼睛起念以後,虛空出現。這樣觀照「真空」和「虛空」。
無所有性:觀照為「畢竟空」,也可以說為「究竟空」。怎麼「無所有性」呢?什麼也沒有。沒有「自性」,沒有「他性」,沒有「共性」,也沒有「無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