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雨霧都是我們一念心變現,釋迦牟尼也是地藏王,地藏王也是白骨精,兩個人哈哈大笑,屁股一拍就走了。
真理最簡單。你把「如是我聞」搞明白了以後,所有的經都能成就。「如是我聞,一時印廣法師在文峰寺,與眾弟子俱。爾時印廣和尚雲:南無一二三四五,南無五四三二一,汝等當知,此是阿彌陀,彼是觀世音。說是經已,大家一鬨而散」。這是不是《法華經》吶?但是必須把「如是我聞」搞明白,你講什麼它都是《法華經》。我們要破除迷信、要解放思想,三藏十二部經真理就是一句話,就是「如是我聞」,你聞不聞?聞了當下成佛;不聞,你白白地在「這個法門好、那個法門不好」上浪費時間,你是在造口業。聞了,泥巴瓦塊法門都是無上妙法。他們許多人講:哎呀,《地藏經》好啊,讀了就把病好了;哎呀,《大悲咒》好啊,唸了以後病消除了。你拿出讀《地藏經》和那個持大悲咒的這個時間和心力,你就那麼一天「南無一二三四五,南無五四三二一」不打岔,你病照樣好。你看不好你找我,你把病送給我好不好?這是真的。
好,這裡涉及到這個龍女成佛的問題,稍微解釋得細緻一點。
智積菩薩言:我見釋迦如來,於無量劫難行苦行,積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捨身命處,為眾生故,然後乃得成菩提道。不信此女於須臾頃,便成正覺。
這是智積菩薩與文殊菩薩演雙簧,他們借題發揮也是為了襯托《法華經》當下成佛。釋迦牟尼佛無量劫苦行,在大千世界「芥子許」——芥子就是菜籽大的那個地方都有佛的心血在供養眾生。佛在王子位曾經捨身喂虎,割肉飼鷹。要想想菩薩道啊!現在叫我們捨命去喂虎,捨得捨不得?所以把我們的家庭要看淡啊!看得淡反而是在慈悲他們;你看得太重,反而在傷害他們!我們要會用心啊!
釋迦牟尼佛修了那麼多的苦才成佛,你一個小小的龍女「須臾頃」——聽了下《法華經》就能成佛?人與人不能比啊!有些人一念就能成佛,有些人一課就能證八地菩薩、九地菩薩,有些人可能十住八住,也有些人可能還要生煩惱。不能比啊!「自位不知他位,下位不知上位」。我們不要去打妄想,不要去猜測別人,看不起別人,你只管你自己。修行人一定是這樣的,你不要把兩隻眼睛老盯著別人;盯著別人可以,你必須發慈悲心去幫他,這是可以。盯著別人的缺點和錯誤,只會使自己變得越來越黑暗、越來越愚痴;盯著別人的長處善處,只會使自己變得越來越聰明、越來越光明、越來越智慧。自古以來諸佛菩薩、祖師大德都是這樣教育人。我們每一個人都要自己認真檢點一下你是以什麼樣的心態來看待這個世界?
言論未訖,時龍王女忽現於前,頭面禮敬,卻住一面。以偈贊曰:
深達罪福相,遍照於十方。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
以八十種好,用莊嚴法身。天人所戴仰,龍神鹹恭敬。
一切眾生類,無不宗奉者。又聞成菩提,唯佛當證知。
我闡大乘教,度脫苦眾生。
言論未訖:話音還沒有落地。以偈贊曰:名義上是贊佛,實際上就是把自己證得的境界來告訴智積菩薩。
深達罪福相:首先我們要明白什麼是「罪」,什麼是「福」。在佛法裡,三惡道為「罪」,人道天道為「福」;有漏法為「罪」,無漏法為「福」;兩邊為「罪」,中道為「福」;但中為「罪」,圓中為「福」。這個「罪福」啊,通小通大,通凡通聖。
遍照於十方:「遍照」可說為兩種照:一種叫「寂照」,一種叫「圓照」。「寂照」是在空能見到有,在靜能見到動。雖然無形無相、不生不滅,你在這空性之中,就能知道萬有的本來存在,叫「寂而常照」,空中能悟到有。
所謂「圓照」是指「照而常寂」,十法界森羅永珍、千變萬化,你當下刻骨銘心就能深知皆是我裡面的一念心之所變現,在相能見性,在有能見空,叫「照而常寂」,叫「圓照」。也可以把「寂照」理解為不變隨緣;也可以把「圓照」理解為隨緣不變。所以這個「寂」與「照」啊,是「即寂即照、非寂非照、亦寂亦照」,也叫「雙遮雙照」。怎麼「雙遮雙照」呢?「雙遮雙照,即遮即照」。
看「拿手好戲」。在拳頭的時候,眼睛能不能看到手掌?不能,叫以拳遮掌。那麼在手掌的時候眼睛能不能看到拳頭啊?這叫以掌遮拳,這叫「雙遮」。那麼我們在拳頭的時候,眼睛雖然看不到手掌,心能不能看到手掌?那麼在手掌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