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空有,不要把它解釋為最高、第一、冠軍。「三藐」是譯為「正等」,表「解脫德」,是表已得到解脫自在。「三菩提」譯為漢語「正覺」,是表「般若德」,表智慧,正而不邪。就修行的次第而言,「阿耨多羅」是表究竟圓滿之佛,破除四十二分無明微細煩惱,究竟圓滿地了脫「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這兩種生死。「變易生死」就是指我們的煩惱習氣,迷惑顛倒;「分段生死」就是我們有形有相的肉團身這種生死。「三藐」是表菩薩果位,已經破除一分或者多分無明微細煩惱,證得一分或者多分法身。「三菩提」一般地是表小乘聖人的果位,已經得到正覺,解脫六道輪迴。
「不退轉」:是專門來說明這八萬菩薩摩訶薩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理,已經證到不退轉的境界。此境界在佛法裡莫衷一是,大概有三種不退轉——證到「位不退」,起碼不會再退到六道輪迴;有的說為「行不退」,不會退到二乘人那種心態和行為;有的說為「念不退」,這個念不退是說明菩薩的定力更加加深,乃至於到七地、八地菩薩才能圓證三不退。能證到其中任何一個不退,都叫不退轉的菩薩。對於受持《妙法蓮華經》的修行人而言,一般地都說為「阿惟越致菩薩」。
阿惟越致菩薩呢,又有兩種說法:一種說為七住位以上的菩薩位不退轉;一種說為,七地位以上的菩薩位不退轉。但是這個七住位和七地位,又有兩種說法:有別教和圓教的說法,圓教也有七住位,七地位;別教也有七住位,七地位。所以對這個法我們知道就行,沒有辦法去執著,非要打破砂鍋問到底。在後面的《妙法蓮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裡講到,無量眾生僅僅聽佛講了〈如來壽量品〉就能證到等覺位。那我們可以大膽地判定,能夠對《妙法蓮華經》「一心三藏」深信不疑的人,為「圓教七地位」以上的菩薩。這個不算過分,就看你悟解得深與淺。
明白這個道理就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就是「初住位」,明心見性完全是來自聽聞經法,不存在修證的問題——智者大師講得很清楚,聽經、讀經、講經即修!即行!即證!我們要調整這種心態非常困難!非常困難!這是我們無量劫以來的習氣!師父就抓住這一點不放,始終強調這個問題。即便這樣,仍有些人還容易反水倒轉,而且說出一種謬論——法華會上那些佛菩薩當下成就,是大菩薩來示現的。可悲啊!你是徹底地誹謗《法華經》!那《法華經》《楞嚴經》不成了偽經?佛不成了打妄語?《法華經》還有什麼用啊?讓已經登天的人來示現一步登天,佛豈不是戲弄人?
講這些法有罪過啊!如果這樣的話,佛法只能走向滅亡,一代不如一代,很可怕啊!每一代的人都認為今不如昔,只有過去人才有智慧;只有釋迦牟尼佛和六祖慧能才能成就——那你弘揚佛法幹什麼?佛口口聲聲:決定成佛,譬如以塵揚於順風。他並沒有講,只有我們這一代的人能成就,後人不可能。過去現在未來一切眾生平等,而且越往後來越容易成佛,總是長江後浪推前浪,總是後後勝前前。是不是這個道理啊?佛法也是與時俱進。
皆得陀羅尼:這個「陀羅尼」也是對「不退轉」的一個補充解釋。為什麼「不退轉」啊?因為他得到了「陀羅尼」。「陀羅尼」翻譯成漢語叫「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以此表明修行人已經得到了法理法義的真實受用,這一定是明心見性的菩薩。所謂「總」,森羅永珍,隨拈一法,就是「陀羅尼」,沒有哪一法不是「陀羅尼」;沒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沒有哪一法不是「如是我聞」;沒有哪一法不是「阿彌陀」。這本經書任何一句話、任何一個字,一個字的任何一撇、一捺、一點,都是「陀羅尼」。
一大本書即使毀壞到只剩一個小紙角,現代全息攝影技術從這個小紙角就可以還原整本書的原貌。這是打比喻,它還不足以叫「陀羅尼」。一片風、一滴雨、一個草葉、一根草絲、一塊泥巴,它就是我們整個一真法界。這一個小小的泥巴、一滴水它就是諸佛菩薩、天人鬼畜、山河大地、無量的法界。無一不是真心所變現。這個法好啊!妙啊!真正搞懂了,你晚上覺都睡不著,會高興得在地上打滾。有一位菩薩把《過五關度六將證菩提》一口氣連續看了十遍,五六個晚上他都翻來覆去,睡不著覺。他真正明白了宇宙人生的真理,他看了一遍再看,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收穫和體會。聽經、讀經、看光碟看你怎樣用心,怎樣來理解「陀羅尼」?你的心態當下徹底改變,當下得大自在。因為你懂得了「陀羅尼」。
樂說辯才:這都是在進一步在圓滿、圓融「不退轉陀羅尼」。前面「得陀羅尼不退轉」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