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章 序 品 第一

、兩個、三個……都講這個小孩子是大富大貴之相啊!所以老頭子沒有辦法,就把煩惱的名字改成「善吉」,看這個名字能不能得到加持。好!幾天以後,所有的財產失而復得,莫名其妙全部出現了,老頭子更高興了,又改名叫「善現」。實際上這個菩薩是來示現,他在《楞嚴經》講,他在無量劫以前即已證得空性,所以《金剛經》的當機是誰啊?須菩提。

有一個公案叫「須菩提坐虛空」,你可不要以為須菩提有神通,騰雲駕霧,就坐在虛空中打坐。比如說,須菩提站在這裡,只要有一個人講:「你這個人站在這幹什麼?礙事!」他一屁股就坐下來,跟你沒有二話講。又來一個人:「怎麼坐在這裡啊?礙事!」須菩提馬上一屁股就站起來,只要沒有人再打岔,他永遠不會改變。這就是逆來順受,橫來正對。要叫我們有些人可不是這樣啊!定是針鋒相對,無理也要辯三分,何況他還有理。所以修行是難行能行,難成能成,一反世間心態。

如是眾所知識:就是這些大弟子。按照第一義來解釋「如是」,就是如來藏、阿彌陀佛、理事不二、性相一如,這裡不再重複。「眾所知識」就是指對十法界萬法萬相無所不知,無所不識,當然這裡分「見道位」和「證道位」的功夫。

大阿羅漢:這是解釋「眾所知識」,解釋「如是」。我們前面解釋了「阿羅漢」,上面加一個「大」,這是指大乘菩薩外現聲聞相。菩薩為了「和光同塵」,必須現跟眾生一樣的相。

復有學、無學二千人,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眷屬六千人俱,羅睺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亦與眷屬俱。

學、無學:這是特對阿羅漢而言。無學者已證四果羅漢。從初果羅漢、二果羅漢、到三果羅漢、乃至還未證初果羅漢的學人,都叫「有學」。注意!這裡講的「有學」,乃至沒有證初果羅漢的人都包括在內,是為後面對學無學二千人授記,打下一個伏筆。也就是後面那個有學的人,從來連初果羅漢都沒有的人,從百分之百的凡夫起步的人,聽聞《法華經》之後即蒙授記。

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

譯作「大愛道」。她和佛的生母摩耶夫人為姐妹,摩耶夫人生下佛一個禮拜後去世並升忉利天,於是摩訶波闍波提嫁給淨飯王,悉達多太子就由姨母撫養。那麼太子成佛以後,她和耶輸陀羅帶領五百釋迦女來皈佛剃度。在當時重男輕女的社會,女眾受到歧視。據律典說,女眾從乞求而來的經濟生活,比男眾艱苦得多。還有往來,住宿,教化,以及男女之事,生理問題等,麻煩也比男眾多。尤其是女眾的愛念重,感情勝於理智,心胸狹隘,體力弱,這些積習所成的一般情形,無可避免地會增加僧伽的困難。佛陀出於現實的考慮,再三拒絕女眾出家。好在阿難菩薩呢,跟女眾特別有緣,多次跪在佛面前痛哭流淚,為之求情。所以這一大群宮女自己剃頭披上袈裟,跟著佛長途跋涉,不相舍離。最後佛給她們提出八敬法,說:「你們能夠做到,就准予出家」,這些要求很苛刻啊!沒有想到她們道心非常堅固,樂意遵守八敬法。僧團中第一次出現了女眾出家。現在女眾受戒比男眾受戒多98條,當然這是對小乘人而言吶!

耶輸陀羅

翻譯為「持譽」,她相貌莊嚴美麗,又生下羅睺羅,天人贊詠,故得此名。為證明血緣關係,母子二人跳火海,一朵金蓮華把他們托起。舉頭三尺就有神明,我們修行人心裡怎麼想、嘴巴怎麼講、身體怎麼力行,諸佛菩薩鬼神大眾有目共睹,我們可不要自作聰明。行善必得善報,行惡必得惡報。

菩薩摩訶薩八萬人,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皆得陀羅尼,樂說辯才,轉不退轉法輪,供養無量百千諸佛,於諸佛所植眾德本,常為諸佛之所稱歎。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於彼岸,名稱普聞無量世界,能度無數百千眾生。

菩薩摩訶薩:「菩薩」:「菩提薩埵」之略稱。「菩提」為「覺悟」,「薩埵」為「有情眾生」,「菩薩」含有二義:

一者,覺有情。「覺」是作為定語,覺悟了的眾生啊!不覺悟就是凡夫;二者,「覺」是作為動詞來解釋,為教化、度化之義,講菩薩的責任是教化眾生。前面是自利,後面是利他,這叫菩薩道。後面的「摩訶薩」是特指明心見性的菩薩。

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在佛法裡是一個常用的名相概念,總解為「無上菩提」,也表我們的三身功德。那細解呢,「阿耨多羅」譯為「無上」,表「法身德」。這個「無上」呢,是絕待之義——沒有上下,沒有前後左右,沒有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