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菩薩,聽了〈如來壽量品〉半個小時的開示,無量眾生當下證到阿羅漢、辟支佛,乃至地上菩薩、等覺菩薩,是不是「花開蓮現」啊?
《法華經·法師品第十》講:又如來滅度之後,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簡單概括,「生一念歡喜心,蒙佛授記」,這就是「花開蓮現」。怎麼叫「一念歡喜心」呢?可不是凡夫的那種情執啊!你可不要錯用了心:「法華經萬歲!五個字,我生了五個念,我成佛了!」你這是打妄想!我剛才講了,從諸佛菩薩到天人鬼畜,從風雲雨霧到泥巴瓦塊,都是一個人,一個念變現而已。這叫「一念歡喜心」。有些人聽這一句話他就明白,並且深信不疑,他一句話就成佛。真是不可思議!所以我們講這個法叫「果教派」。
第三個特徵,比喻在煩惱證菩提。這個藕是不是在那又臭又髒的爛泥巴里,還能長得又肥又大又白啊?出淤泥而不染,這個法妙!這是表大乘菩薩道入世修行才能成就,與大眾打成一片,歷事練心。
這就是透過「妙蓮華」,從這三種角度來解釋這個「妙法」妙在何處,講無量義不如簡單講這三義。
最後一個是「經」字。注意,「大乘妙法蓮華」是別題,下面「經」是通題,它通一切法。不管是《地藏經》也好,《阿彌陀經》也好,《金剛經》也好,那個「經」都是統一的說法。「經」在印度語叫「修多羅」,翻譯成漢語叫「契經」。中國人習慣簡明扼要,所以把「契」字去掉,簡說為「經」,但我們解釋的時候要按照「契經」來解釋。
所謂「契」,是上契諸佛智慧、下達眾生根機之義。所謂「契」,佛法僧是一是三,非一非三。總體講,佛法僧是一個本體,是一個念。也就是說,透過佛所講之經教,把佛與法與眾生和一切的萬法圓融為一個本體,圓融為一個念。所以這個「經」相似於橋樑紐帶這種作用,即由經文而體悟到我們的本來面目。
自古以來有些人把《楞嚴經》說為天書,把《法華經》說為那是天書中的天書。這是一種迷信。經過這幾年我們講解《法華經》《楞嚴經》的情況來看,打破了這種說法,為什麼?就是一個「契」。因為我們每一個人本身就是一部《妙法蓮華經》,就是一部《楞嚴經》。人即是法,法即是佛。諸佛出世也就是為了講這個「契」,看你契不契。如果再細細講來,祖師大德把這個「契經」,又說為「百界千如,三千性相」八個字。
所謂「百界千如」,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由一個念,而隨緣自在顯現為十法界森羅永珍,十法界其實是無量的法界。佛為了啟發眾生,把它簡單概括為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這四聖法界,和天、阿修羅、人、畜生、鬼、地獄這六凡法界,總說為「十法界」。那麼這十法界中每一法界同時都是十法界——比如人道,在人這個本體,同時又具足佛道、菩薩道、阿羅漢道、辟支佛道、天道、畜生道、鬼道、阿修羅道、地獄道的習氣和德性,所以又把十法界次第圓融為一百個法界,此即「百界」;其中的每一個法界按照《法華經》來講,又都具足「十如是」——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在後文具體作解釋,這就是「百界千如」。講這個「千」,不可以把它理解為九百九十九加一,這個「千」是表無量,但是我們以有限的生命來講無量的法是不可能的,所以佛硬是把它概述為「百界千如」,也就是說一千種功德。
怎麼叫「三千性相」呢?這一千種功德又分為「實法」和「假名」而言。比如以人為例,我是一個「人」,這是「假名」;人身上有皮肉筋骨,人能看、能聽、能想,這叫「實法」,在《心經》裡叫作「五蘊」。這個「實法」以五蘊為代表,也是一千,一千仍然是無量。那麼這個「假名」呢,又具體地把它分為「正報」一千和「依報」一千。所謂「正報」,是指天、人、鬼、畜等這些有情眾生;所謂「依報」呢,是指山河大地、風雲雨霧等這些無情物體。這樣實法一千,加上假名裡的正報一千,依報一千,這就是「三千」,仍然是表無量。
怎麼叫「性」和「相」呢?這三千之法各有「性相」這雙重功德。以蠟燭為例。蠟燭點亮之後有,火光就是「相」,叫作「事造功德」。那麼,在火光沒有出現之前的那個蠟燭裡,它有沒有火光?一定是有,如果沒有的話它怎麼樣也不會點亮;雖然有,但在點亮之前它沒有任何形相,那就是「性」,在佛法裡說為「性具功德」。這個火屬於「依報」。火是這樣,那麼其它任何的有形有相的物體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