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章 序 品 第一

「我可不怕死啊!我怕死還跑來找你幹什麼?」「那你來幹什麼了?」「我在學一個法,等學完以後,我再來送死,行不行?」那國王講:「不行!那誰能找到你啊?」普明說:「這次你沒有找我,我不是來了嗎?」所以國王一想也對,他既然第一次敢來,那第二次還會來,所以就特意放他回去。多日以後,普明國王學法圓滿了,又來見國王,並傳於他明心見性之法。所以他不僅赦免普明,而且把這一千個國王統統釋放,然後就說:「你們每人刺一滴血意思意思,來供養山神。」

大家可不要把這個神話傳說看得那麼糟糕,淨看它的陰暗面,這裡的法理奧妙無窮啊!像野獸那樣的惡人,都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何況我們這些行善斷惡的修行人?一旦明白宇宙人生真理,能不能成佛啊?能!所以這個「王舍城」呢,也叫「王赦城」。所以有些經典叫「王舍城」,有些經典翻譯為「王赦城」。那如果翻譯成「王赦城」的時候,我們就是後一種說法。但一般地來講,我們兼顧圓融這兩種傳說。

「耆闍崛山」:翻譯成漢語,叫靈鷲山。靈鷲是一種大鳥,這種鳥很有智慧。因為這個山的形相就像一隻靈鷲。講到這裡,我們要會相歸性。「王舍城」是表「涅盤城」,表法身堅固而不可動搖,靈鷲山是表無量萬法;也可以把「王舍城」說為「心法」,「耆闍崛山」說為「色法」;或者「王舍城」表「正報」,「耆闍崛山」表「依報」,「依正不二」。

這個「中」,心外無法,法外無心。萬法都是一個圓融的本體,萬法都是一個大光明藏,大家注意!阿羅漢證到人我空以後,看到張三、李四、王五、山河大地,認為都是他的心變出來的,在《楞嚴經》被判為大我慢。可是佛菩薩明白,無量的萬法都是一個心。許多人對這個問題很難突破,如果你還有迷惑,就好好把做夢觀照清楚。在夢中張三、李四、王五各有各的肉身、思維、語言,是不是都是做夢的一個人一個念在變現的?佛法講到這裡,「唯智慧入」。

與大比丘眾:出家人落髮以後,年滿二十歲,出家修行兩年,機緣成熟方可受三壇大戒,成為「比丘、比丘尼」,但必須要「明心見性」。

「比丘」含三義:一者,乞士。「乞」表下賤;「士」表高貴,高貴的叫花子,它有雙重含義。印度民族盛行修行,對出家修行人非常恭敬。佛陀規定僧人託缽乞討為生,既可以破除貪心,又可以破除貢高我慢,並作眾生福田。也有解釋「乞士」為「上乞佛法,續佛慧命;下乞衣食,維持生命」。那在我們中國,由於佛法是由皇帝禮請而來,對出家人生活待遇很高。寺院是由國家撥地,並且管理地產。

二者,破惡。「破惡」就是破除我們的煩惱習氣,保護好身、口、意這三業。

三者,怖魔。出家人登壇受戒時,三師七證問:「汝是大丈夫否?」回答:「是大丈夫。」那女眾受戒也是這樣回答。「大丈夫」是帶有承擔如來家業,教化眾生的含義。再問第二句:「汝發菩提心否?」回答:「已發菩提心。」這個話鏗鏘有力啊!「發」是成就的意思,表示已經「明心見性」,否則他不會舍下一切的名聞利養來佛門中修苦行。這個時候,地行夜叉上報空行夜叉,空行夜叉上報天行夜叉,這個天行夜叉在第六層天,報告波旬魔王:「三界又少了一名眾生,佛界又多了一名菩薩。」魔王聽到彙報以後,生煩惱。他是出於本位主義,不願意人才外流。

藕益大師明心見性以後退掉比丘戒,一生叫菩薩戒沙彌。怎麼叫「比丘」?只有拿如來正法這個標準,自己來衡量。當然,在家人不必在名相上執著,出家人對這個問題應該慎重。所以藕益大師退戒,也是為了以此現身說法。

「比丘」加個「大」字,含二義。一者方便說為萬二千比丘,根機深厚,影響力大,地位尊貴;二者從根本來講,這些比丘都是回小向大,外現聲聞相,內秘菩薩行。

萬二千人俱:佛的常隨眾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那麼這次是佛在臨終之前要傳《妙法蓮華經》,所以將在各地弘法一方的眾多弟子全部召集回來。佛法不離世間法,最後之教,臨終遺囑,該到的都要到。

皆是阿羅漢:「阿羅漢」在這裡是表果位,前面的「比丘」是對照為在因地修行。所以這裡介紹的那一萬二千個比丘都已證得阿羅漢。「阿羅漢」含有三義:

一者,應供。這裡的「應」解釋為道交感應、因果報應。方便說為阿羅漢已經是超越輪迴的聖人,理所當然接受人天供養。其實「應供」也是基本法,不僅阿羅漢、佛菩薩,一切天人鬼神大眾都是應供。應什麼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