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這裡他有沒有時間、空間的概念?雖然沒有,是不是「本自具足」啊?能保持這種心態,你是無量壽。永遠不會死,永遠都不會老,青春永駐。
諸佛之所以是諸佛,諸佛就在清淨心中;凡夫之所以是凡夫,凡夫活在過去現在未來、東南西北上下、森羅永珍種種分別之中。那我們再想一想,某天兒子看到鄰居家買了輛新車,就想讓老爸也買。這時老爸想起了,「我家裡還有十萬元存款」,一下十個字,十個念,是不是?這十個念叫不叫時間的產生?不叫,這是「因緣法」。也就是說時間的概念在產生之前,它就已經存在,在佛法裡叫「心生法生,法生心生」。
那麼也有特殊的時候,他坐著發呆,突然想起來家裡有十萬元存款——什麼事也沒有,就想起來了。雖然是無因無緣,其實這個因緣是不是「法爾如是」?清淨心中起了念,「十、萬、元、存、款」五個念,第一個念是「十」,第二個念是「萬」,是不是就形成了過去現在未來?從此,心就在過去現在未來中執著。當取款買了新車,這個時間、空間、萬法是不是就具足了?是不是清淨心中變現出來的時間吶?這個法呢,看《楞嚴經·168字》,才能更加刻骨銘心地去觀照和理解。這個法很難悟解,但是我們一定要突破。
一時,佛:這個「佛」字,是每一部經典第三炮。第一炮「如是我聞」,第二炮是「一時」。那麼師父在解釋「佛」字的時候,一般是按照「如來十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我們到後面再具體解釋。「如來十號」是諸佛通號,是從十種不同的角度來解釋什麼是「阿彌陀佛」,什麼是「如是我聞」,什麼是真心本來面目。
在這裡簡單解釋,佛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覺」,覺悟到萬法即是我,我即是萬法,這是「自利」解脫;「覺他」,是出世教化眾生,為什麼要「覺他」啊?眾生還在迷惑中,要來成就一切眾生;「覺行圓滿」,「覺」仍然是「自利」,「行」仍然是利他,「圓滿」,怎麼圓滿呢?十法界一切萬法無一法不真,無一法不如,無一法不是我,無一法不是他。這裡的「佛」呢,特指當年的釋迦牟尼佛。
下面一個字叫「住」。按照如來真實義,唯有《法華經》講「住」,其它經典是講「在」。但是我們發現,其它少說也有幾十部經典也用「住」,有些同修提出疑惑。比如人們見面會經常講:「請問您家住哪裡啊?」「您在哪個單位工作啊?」所以,「住」是表根本,「在」是表權宜。
王舍城耆闍崛山中:「王舍城」是當年印度摩羯陀國的都城,摩羯陀國的國王叫頻毗娑羅王,也是佛的在家弟子。這個「王舍城」呢,我們先從方便法來解釋,它有兩個美麗的傳說,對解釋佛法真實義也具有很好的輔助作用,體現出佛傳法地點的殊勝,怎麼殊勝法呢?先講第一個。
在古印度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國王生下一個王子,但是這個王子生下來是兩個人背靠背,兩個腦袋、四條胳膊,四條腿,奇形怪狀。國王以為是妖怪,怕他禍害人類,把他一劈兩半扔到荒山野外。一個羅剎鬼看不過去,就用神通把王子復原,用自己的乳汁把他喂大了。所以王子長大以後,把當時的印度萬八千國,透過武力征服而統一,把這萬八千國王就全部集中到「耆闍崛山」中。幹什麼呢?也不殺害他們,給他們養老。一開始房子很簡陋,結果連遭七次大火把茅草棚都燒掉了,於是國王發慈悲心,另外建造了城市住宅區,所以叫「王舍城」。
另外有個傳說呢,也是在很古遠之前,有一位國王叫班足。由於人類尚處於野蠻時代,國王上山打獵與一隻獅子發生了兩性關係,因此獅子生下了一個王子,還把這王子背到了皇宮。這個王子他既有人性又有畜生性,非常殘忍,特別地貪吃,每天都要換一道菜,所有的菜都給他吃盡了以後,就沒有辦法滿足他的食慾了。後來一個大臣在城外發現一個棄嬰,他心裡一動,撿回去給太子吃。但要吃人肉的話,不可能每天都有死小孩扔來供他吃,因此就逼著大臣把活的小孩來供養他。眼看暴亂一觸即發,有一千個小國的國王聯合出兵,強迫國王把這個王子囚禁起來,「如果這樣的話,我們就會失去民心,將來還怎樣治天下?」
後來這個王子與山神勾結約定:「你能夠幫助我奪取國王的位置,我就把這一千個王用來供養你。」所以當他取得王位以後,抓捕了九百九十九個國王,漏掉一個,叫普明。過了一段時間,普明國王找上門來自投羅網,這國王講:「我正要找你,你上門來找死啊!」普明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