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自己對自己和一切周邊環境的供養,而得相對的報應。善待他人,善待一切萬法,你得善報;反之而受惡報;你以佛心待己待人,對待一切萬法,你受佛菩薩果報。這就是講「花開蓮現」。在《楞嚴經》說為「當業輪轉」——當惡業輪轉為惡報;當善業輪轉為善報;當佛菩薩之業輪轉為佛菩薩之報。
二者,殺賊。這裡的「賊」涉及到肉團身五蘊四大,這是我們無量劫以來最大的敵人,所以阿羅漢把它看破,放下,當成仇人一樣。這個肉團身不是我,是「我所」,是我利用的一種工具而已。
三者,無生。無生:證得自在的靈體,可以獨立於肉團身之外,而自在無礙。然後在證道位就知道,這個肉團身無量劫以來的生死都是虛妄的,生生世世的這個肉團,就好比是衣服而已——隔三差五換一件。但是穿衣服的人,他死了沒有?生了沒有?沒有。是打這個比方。果真聽得明白,我們當下解除對於死亡的恐懼。再比如,拳頭變成手掌,拳頭滅了沒有啊?手掌當下就是拳頭啊!手掌生了沒有啊?也叫「無生法忍」。
諸漏已盡,無復煩惱:這裡涉及到「阿羅漢」的四個等級。一是初果羅漢,也叫須陀洹。初果羅漢破除了身見,明白人有來世,以及不生不滅的道理,懂得生死是一種因緣法則,你就證初果羅漢。功德有二:第一,永遠不落三惡道;第二,七次往返人天。二果羅漢叫作斯陀含,還要一返人天。三果羅漢,叫作阿那含,也叫作「不還」。怎麼不還呢?他在天上最後一生,再也不到人間來;或者在天上只有最後一生,如果圓滿以後天上也不來。因為二十八層天都是凡夫天。那麼這裡的「諸漏已盡」,一定是指四果羅漢,也叫阿羅漢。這個「漏」主要是指在三界六道中的粗重粗濁的「見、思」這兩種煩惱。「見」,一般地對應於世間法裡的世界觀,他懂得了人沒有生死;「思」就是我們的煩惱習氣,殺生、貪、嗔、痴、慢這些粗重的煩惱沒有了。「無復煩惱」,就是「諸漏已盡」,這兩句話是一個意思。
逮得己利,盡諸有結:「逮」就是「得」,「得」就是「逮」。指四果羅漢已經成就了自己的功德。「盡諸有結」,「盡」在這裡解釋為斷除了一切的「有結」。這個「有」呢,既可以籠統地解釋為三界裡的見思煩惱;也可以細講為三有、九有、二十五個有。
所謂「三有」,就是把六道分成三界——欲界、有色界、無色界。欲界包括人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包括六層天,第六層天往下都叫欲界,此界眾生對五欲(色慾、聲欲、香欲、味欲、觸欲)非常執著。
從第七層天到第二十四層天,叫「有色界」。有色界的天人不需要透過男女生活來生兒育女。利用禪定功夫,由下層天往上實行生命的進化,越往上越殊勝,自己生自己,從下面一層天生到上面一層天。天人幾百萬歲,身體都淨如琉璃。
還有另外一種天身更加殊勝,也就是從二十五層天到第二十八層天,叫無色界天。他嫌有色界天人這種肉身拖累,不自在,故證得一個靈體,跟「阿羅漢、辟支佛」很相似,但是阿羅漢、辟支佛那個靈體永遠不會六道輪迴。而無色界天人福報滿了以後還要往下落。原因即在於,天人修的是凡夫禪定,他以一種強烈的意識心命令自己,這個肉身空空空……就想這肉身沒有,但是他煩惱沒有除,貪、嗔、痴、慢、疑還在;而阿羅漢、辟支佛是透過艱苦的修行把貪嗔痴慢疑,殺盜淫妄酒這些粗重的煩惱習氣全部破除,所以他永遠不落六道輪迴。如果願身再來,又當別論。
有色界天十八天,禪悅勝過男女之慾的快樂一萬倍!欲界眾生最難放下的就是男女生活。我們要權衡利弊啊!要修行啊!男女生活不斷,你都超不過第六層天!欲界六天還有夫妻生活,但比起人間來不知道要文明多少倍。第四層天、第五層天、第六層天的天人,他們笑一笑、看一看、手拉一拉就滿足了,而且就能生兒育女。
也有的把它說為「九有」。欲界一個,有色界四禪天是四個,無色界四空天也是四個,叫「九有」。這「九有」也是從九個方面來劃分眾生的類別,都有各自特殊的煩惱。
「二十五有」呢,地獄、餓鬼、畜生和阿修羅道,叫四有;以須彌山為中心,分四大部洲,也是四有,地球在南瞻部洲;四禪天加四空是八有;再加欲界六層天這六有,還有帶有特殊性的一個無想天、一個五不還天、一個大梵天,一共是二十五有。
那麼無想天的天人其實包含在四禪天中,他修無想定,也能得到四禪天的大福報,但是福報完了以後下無間地獄。現在有些人把修禪定偏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