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章 序 品 第一

聞,就有受益。明白這個道理,就懂得怎樣把持好我們的心。

而散佛上,及諸大眾:這是將「曼殊沙華」作為佛與眾生境界的印證——印證佛講的一切法,講什麼法他就是什麼法,這是現量境界。那麼眾生來講,既可以是「現量」境界,也可以是「比量」境界。在某種意義上,按圓頓大法講比量境界,視同為現量境界。比量境界就是見道位,他明白這個道理了,但是由於六根俱在之障礙,無量智慧德能不會當下現前。進入中陰身後,六根妄識銷燬,故他證得的境界現量現前。既然是這樣,現量的功德是中陰身證得,還是在肉團身現身證得啊?是現身證得。

是故圓頓大法把「見道位」即可視同為「證道位」,實際上這是開示為什麼當下成佛了。此處的四種花「而散佛上,及諸大眾」,在佛法裡叫作「因該果海,果徹因源」。生佛是一,因果不二啊!是表這個法。這是透過「雨天曼陀羅華」來圓融、來印證。眾生和佛是一體,是道交感應,當下是即因即果。但是心態不一樣,各人的悟處也不一樣,所以分為四十個位次。

普佛世界六種震動:「六種震動」一般說為,擊、震、吼、動、起、湧。「擊」了以後是不是有「震」動啊?重擊聲音很大,叫「吼」。它是表這個力量次第。從力度「動」、「起」、「湧」,它是表它的範圍——外相這是「動」,「動」從原地開始,「起」就離開原地,是不是動作更大了?「湧」,擴散到四周。從形相上來說法,那麼這個「擊、震、吼、動、起、湧」統稱為「動」。

這個「動」,我們又把它說成三個次第:動、遍動、等遍動。「動」不離處,當處在動;「遍動」由當處,這是以山河大地為比喻,而涉及到部分國土,比如太陽系;「等遍動」就涉及到整個大千國土。

我們剛才講了四十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是不是「四處」啊?上面還有等覺、妙覺,合起來是不是「六處」?這「六種震動」,是表修行人從因地起修有一個過程,直至成佛。那麼這「六種震動」是不是也有「三種動」啊?第一個「動」是聽經聞法當下,六根之動;然後再到了「遍動」,整個十法界有情都在動;進而再涉及到依報,山河大地無情物也在動,叫「等遍動」。動來動去,不是大地六種震動嗎?是不是就是一個「地」啊?一個「地」是表無明,「震動」就是表修行證果。動來動去是不是這一念無明在動啊?一定要明白。從震無明開始,一動一切動,我們才能由此迴歸「真如本性」。

也有的把這三種動分為十八界來說明。第一個「動」,是六根在動。第二個「遍動」,就是六塵在動。第三個「等遍動」,就是六識在動。

爾時會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及諸小王、轉輪聖王,是諸大眾,得未曾有,歡喜合掌,一心觀佛。

比丘、比丘尼:前面作了解釋。優婆塞:為在家男居士,優婆夷:為在家女居士。真實含義叫作「近事男﹑近事女」。在家居士有一種責任義務,要到寺廟去親近三寶,做一些必要的服務。四眾弟子的分工,出家眾是弘法,在家眾是護法。護法包括供養錢、財、物、建寺廟、塑佛像、流通經典;包括出體力,來做一切大小雜事;還包括引導眾生入正法道場成就。毫無疑義,在家居士要近事出家眾,使其放心弘法。

天龍﹑夜叉:「天」和「龍」,前面講到。「夜叉」是鬼道眾生,譯作「大力」,或「捷疾鬼」。其形相醜惡,勇健暴惡,能食人,有的受佛陀之教化而成為護法之神,列為天龍八部眾之一。摩睺羅伽:意譯大蟒神,一種人身蛇首的怪神。人非人:這裡的「人」,主要是指那些肉團身飛天的仙人,人中之王!「非人」這是籠統概括一切眾生。

其實人是基本道。天人是不是也像人吶?什麼乾闥婆﹑緊那羅是不是也像人吶?除了人之外的一切的眾生,在同類中都有他們的佼佼者。參與法會,有的現相,有的不現相。當然即使現了相,我們也不一定看得到。因為各人的心量不一樣,明暗不一樣,所以他發出來的光波不一樣,好比不在一個電影片道。除非佛力特別加持的時候,這些境界可以現出來。不僅現出十方空間,而且能現出過去現在未來的境界。你看好玩不好玩吶!

不要以為肉眼看不到的就不存在。就在我們肚皮裡都有無量法界,無量眾生。天上的人開個宇宙飛船從你肚子裡嗖地一下穿過去了,你肚皮也不會破,他的宇宙飛船也不會爆炸。互相不干擾。到了下午五點,街上人鬼共行,互不礙事。但是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