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1章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通教菩薩的「人我空」和「法我空」,在「有」呢,那就是無量。那圓教人吃東西來講,花生、蠶豆、玉米籽、香蕉、蘋果、巧克力,它全部是圓融為一體,吃一口,他就知道了全味,叫「一修一切修」,叫「全性起修」。所以圓教人從明心見性起,在初信位的菩薩他就能知道「真如全體」,他就吃了第一口;吃了第二口就變成初住位的菩薩,吃了第三口就變成行位菩薩,第四口就是迴向位的菩薩,第五口就是地位菩薩,第六口就是等覺,第七口就成佛。每一口他都具足全性,僅僅是力量的不同而已;乃至第一口可能就到地上菩薩、等覺菩薩都不一定——打比方而已,你不要執著。還要看那一口吃多少,有的人是鳥口、雞口、櫻桃小口,有的人是牛口、虎口、瓢盆大口,不一樣。

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下面透過一些名相概念,具體地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來分別開示這個「如實知見」。

「無有生死」,這是正面肯定。我們耳聞、目睹、身受,整個花花世界,無非是「生住異滅」,無非是一生一死而已。那佛講了,沒有生死,對於那些不信佛法的人,就等於是一百八十度轉變,完全想不通:明明有生死,你怎麼講沒有生死啊?他解不開。

以拳頭為例。拳頭變成了手掌,手掌生了沒有啊?拳頭當下就是手掌啊。那變成手掌後拳頭沒有了,拳頭滅了沒有?手掌當下就是拳頭啊。所以今天張家死了個張老漢,李家生了個李臭蛋,那李臭蛋生了沒有啊?沒有生。那沒有生之前他在哪裡啊?就在那個「如」裡,沒有生之前它是不是就是「我」啊?那李老漢死了沒有?他死了以後是不是還是我啊?是不是也還是他呀?是不是也還是你呀?你們別光就是他一個人生死,找來找去的。我們都是一個念。你不能講:「啊,他現在叫李臭蛋,他沒有生之前是王家的姥姥。」你這種講法仍然是方便法,還沒有究竟義。但你這樣講已經很不簡單,懂得有三世因果輪迴,這是佛以小乘法教人。那麼講究竟法,它就是「如」,它就是「阿」,它就是「我」,一切法都是一。這是兩種說法。要明白,不是師父講法跟別人不一樣,是《法華經》《楞嚴經》跟其它經典就是不一樣,它從全域性著眼。所以張居士今天從家裡到文峰寺來聽經,文峰寺有沒有多一個張居士啊?張居士家裡有沒有少一個張居士啊?這個法講早了,應該下面再說。

「若退若出」,這些概念大同小異。從無始以來誰死了沒有啊?唐朝人、清朝人都來了沒有啊?大通智勝佛時代的人來了沒有啊?沒有哪一個不是大通智勝佛時代的人,是不是啊?比春秋戰國出土的文物不知道要古多少倍。對這個道理深信不疑,你就有初果羅漢的境界。破除了身見,當下解除對於死亡的恐懼感,無非死亡的時候感到有點怕苦、怕痛,但你知道還有來世。你永遠不落三惡道。

我們一般以這個位來定,何況明白「一心三藏」道理,哪是什麼初果羅漢的問題呀?起碼是初住位以上的大菩薩。無量空間、無量時間、無量萬法,都是我們一個念變現而已。如果依佛講,你是「阿惟越致」。「阿惟越致」是七地以上的菩薩。所以「成佛的法華」呀!叫大家來聽《法華經》是假,叫你們來成佛是真。

「若退若出」,包含在「生住異滅」裡,我們是不是常常退退出出啊?那麼生死是不是也是「若退若出」啊?死了,我「退」出了人道;生了,我又從人道而「出」,如果再講究竟一點,我們真心本來面目到哪裡都是不動而至,都是一個本體。

我的一個本體就是個本體,我的這個手摸了一下頭然後又抓住膝蓋,我的手終於由頭退出,而來到了膝蓋——你這樣講人家會把你當神經病。十方法界都是我們一個念,不動而至,都是「我」。

一切有形有相的有為功德,佛把它判為下等法,祖師大德把它判為歪門邪道,達摩祖師把它呵斥為「誹謗佛法」。厲害不厲害?你辛辛苦苦地修持,卻還是誹謗佛法。但是也是善法,是「成就善法」,你不要把它當成真修。真修就是明理調心。

不明心不能成佛。你不明理去修行,你是謗佛謗法,不能成佛;但是如果你不修也不行,你連人都成不了,成鬼成畜生都沒有份兒!我們要正確理解諸佛菩薩、祖師大德的話。本來佛講,明心見性以後要行善積德才能圓滿成佛,是強調在「明心見性」以後。結果他變成不需要明心見性,不需要讀《法華經》《楞嚴經》,行善積德就能成佛——這是偷樑換柱。當我們在否定這種方法的時候,他馬上又反咬一口:「不修行怎麼能成佛?」好像我們就是反對修行,而且最能蠱惑人心。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