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開發智慧。
爾時,四眾亦以佛神力故,見諸菩薩徧滿無量百千萬億國土虛空。是菩薩眾中,有四導師,一名上行,二名無邊行,三名淨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薩於其眾中,最為上首唱導之師,在大眾前,各共合掌,觀釋迦牟尼佛,而問訊言:世尊,少病少惱,安樂行不?所應度者,受教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勞耶?
注意,是「以佛神力故」,以佛的神力在短時間內就可以幫助我們開天眼天耳,並不是眾生本身成就的道行。在幾百幾千年以前的農業社會,因為當時物質文明比較糟糕,修行人不得不靠一些神通道力來攝取自然界的能量以生存下來。後來由於這種神通道力比較好玩,比較容易得到某種程度的自在,乃至健康長壽、肉身飛天;所以在修行的過程中,把這種對色身的調理與對法理法義的觀照分開,變成單純地追求神通感應。像這些情況,在佛法裡叫「附法外道」。
但是現代人又走了一個極端,由於過分地依賴物質文明、科學技術、醫學技術,使我們本有的一些正常功能喪失了。所謂正常的功能,我們完全可以自己跟自己的皮肉筋骨、五臟六腑溝通,自己調理身體,並不需要什麼神通。人體就是一個最精密的生物儀器,它有無量的潛能有待於開發。
是菩薩眾中,有四導師,一名上行,二名無邊行,三名淨行,四名安立行:這個四行菩薩很有意思。萬變不離其宗,講來講去還是「開示悟入」。
「一名上行」:怎麼「上行」呢?「開」佛知見,頓超九界。超了九界到哪裡啊?到了佛界。一「開」就見佛,或者「開門見山」也對,見涅盤山。
「二名無邊行」:這就是「示」佛知見。心地法門,全性起修——一行一切行,一戒一切戒,一見一切見,一證一切證。無量法門唯有《法華經》《楞嚴經》圓頓大教,不立階梯,一步登天,見道成佛。一個念就是「無邊行」,十方虛空一念而即,不動而至。它當下就遍及虛空法界!一起念就是超光速。它沒有速度,沒有距離可言。我們一念到揚州火車站的速度,跟一念到北京火車站的速度一樣不一樣?好好想。距離不一樣,但時間也是一樣的。這個一念,沒有過去現在未來,沒有十方虛空空間,一念就到。這就是不可思議的本來面目。
「三名淨行」:這是「悟」佛知見。一「開」,開門就見涅盤山;一「示」,我這個一念十方虛空三世古今,一念而已。「無邊行」,「一行一切行」,你見道了,然後呢?再一悟,有三個「如來藏」,有十法界森羅永珍。那麼這麼一「開」一「示」,知道了萬法就是一個念吶,理事圓融,性相不二。果真明白,你感慨萬分啊!可能幾個晚上都睡不著覺。這個世界這麼奇妙啊!你再看看一個泥巴疙瘩、一片樹葉、一根草,它是一片樹葉,是一根草嗎?你悟到了自己,當下悟到了我們周邊的環境,耳聞目睹身受都是誰啊?世界上誰不是誰啊!
當我們的心態得到了這種解放,那種自在的法味不可言喻。你沒有辦法表述。當初開智慧的時候是不是這樣的?現在有些人變成了——不能叫「老油條」,該叫「老佛條」了。無所謂了,是老智慧了。所以要檢點一下,你開了智慧以後有沒有起到菩薩的責任?有沒有行使菩薩的義務?
「四名安立行」:這是「入佛知見」,再進一步地來表述見道即是證道。怎麼「安立行」呢?心安身安,自安他安。這個「開示悟入」分述有四,其實是一。「開」的當下即是「示」,即是「悟」,即是「入」。它沒有先後次第,但是用世間法來表達必須有先後次序。其實他是一念而成就。這就是圓頓大法一步登天。雖然你是一步登天,你在表達的時候要一步一步地來表達,這是佛法表達的一種困難。
菩薩五十五位菩提路也好,四十二位法身大士也好,六十個聖位也好,講了這麼多,給我們這麼個印象:「噢!要一步一步地修,一步一步地證。」這是誤導自己。別看那麼多位次,修行人可以一念成就,一時成就!這是心法。你可不能把它當成次第。諸佛菩薩怎麼樣講都很難講清楚,唯有智慧者能夠悟到。
為什麼勸大家來聽經聞法呀?你別看這一本經書寫的多少多少次第,你一念就能成就。就跟講「戒定慧」一樣,分述有三,實際上是一念!沒有哪一個不是哪一個。「戒」當下是不是就是「慧」?沒有智慧的人說我要守戒幹什麼?別人好吃好喝,我怎麼不能好吃好喝啊?所以開了智慧的當下是不是就是「定」啊?所以「戒」當下就是「定、慧」。「定」當下是不是「戒」和「慧」啊?定在那裡不做壞事了,不做壞事是不是就是「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