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不可思議的妙境。也有對於不信佛法的人往往在這裡產生懷疑。他用世間凡夫的心態來誹謗不可思議的佛法。注意,這不是在講神話傳說,都是在講真實。
從下發來:應本師釋迦牟尼佛號召而來。
一一菩薩,皆是大眾唱導之首,各將六萬恆河沙眷屬,況將五萬、四萬、三萬、二萬、一萬恆河沙等眷屬者,況復乃至一恆河沙、半恆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萬億那由他分之一,況復千萬億那由他眷屬,況復億萬眷屬,況復千萬、百萬乃至一萬,況復一千、一百乃至一十,況復將五四三二一弟子者,況復單己樂遠離行!如是等比,無量無邊,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這裡講大菩薩一個人就帶有六萬恆河沙數的眷屬;還有些中等菩薩、小菩薩有帶五萬的,有帶四萬的,有帶三萬的,有帶二萬的,不等。下面還有帶一個人的,我們再讀下去。還有單槍匹馬的。看這裡,好好用心觀照一下。人與人之間的境界是不是天地之別啊?這就看各人發心大小啊!同樣在這裡聽師父講經說法,一百個人就有一百個等級,一萬個人就有一萬個等級,各人心量大小不一樣。修行人忌諱打別人的妄想。下位不知上位,自位不知他位。眾生的習氣往往是自高自大,你就會給自己造障礙。樂遠離行:阿蘭若樂於修清淨處,遠離熱鬧;就包括阿蘭若聽到佛的感召都前來弘法。
如是等比,無量無邊:「等比」就是如是等類。
是諸菩薩從地出已,各詣虛空七寶妙塔多寶如來、釋迦牟尼佛所。到已,向二世尊頭面禮足,及至諸寶樹下師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禮,右繞三匝,合掌恭敬,以諸菩薩種種贊法而以讚歎,住在一面,欣樂瞻仰於二世尊。是諸菩薩摩訶薩,從初湧出,以諸菩薩種種贊法而贊於佛,如是時間,經五十小劫。是時,釋迦牟尼佛黙然而坐,及諸四眾,亦皆黙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諸大眾謂如半日。
佛法不離世間法,這是正常的禮節,對老古佛、對現在佛、對分身佛行菩薩的禮節。右繞三匝:是用心繞一下子而已。如果那麼多人繞的話,我怕繞到現在兩千年都繞不下來。剛才對這段經文呢,隨文入觀,觀照一下這個數量之多,拓寬心量。佛講一個「大」,講一個「多」,講一個「長」,用種種不可思議的天文大數來表達,充滿著藝術渲染,這還是其次;我們以此拓寬心量,即使很深妙的《法華經》《楞嚴經》法義,很容易明白。乃至平時待人接物,本來我們心量很小,好記懷於人,你不知不覺煩惱習氣破除,就是這樣。這不僅是妙用,也體現出佛的智慧——他就知道凡夫的心量小,專門搞一個大數字來給你對治。
經常讀《法華經》,是不是也在調心?你不明白這個道理,按照小乘修行法,你越調心量越小,越調心越沉重。因為你總是在為自己修行:我要成佛,我要往生,我的老爸身體要好、要長壽,我的兒子要找個好工作,我的女兒要嫁個好婆家……
如是時間,經五十小劫。是時,釋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諸四眾,亦皆默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諸大眾謂如半日:這又是一段很奇妙的經文。菩薩從地湧出來禮拜佛陀就有五十小劫;每一個小劫少說也好幾億年吶!五十小劫就等於是多少?佛當年出世到現在也沒有一億年吶,怎麼那個法會就五十億年?
在《維摩詰經》中講,維摩詰居士為了招待文殊菩薩帶領的菩薩大眾開法會,居士從娑婆世界往東過三十六恆河沙國土的須彌相世界,借來三萬二千獅子座,每一個獅子座高八萬四千由旬。這麼多獅子座放置在一個房間內,都沒有任何妨礙。這就是佛法裡面的「芥子包虛空」。那麼空間上可以這樣,那時間上呢?前面講了「一時」。我們真心本來面目無所不能,無量百千萬億年可以容於當下一念。所以透過佛的神通法力加持,無量的空間可以包含於一個微塵;過去、現在、未來百千萬千萬萬劫,可以融入當下一念。
這就是一個妙法:時間、空間、黑夜白天、大小多少、輕重、長短,都是我們的妄想。可是我們都在當真,所以就不得解脫。包括我們這個肉團身,它是肉團嗎?它什麼都不是,什麼也都是,看你怎樣用心。這一杯水——天人看它是石頭,鬼看它是火。你認為的這個牆壁,鬼進進出出無所障礙。外道修氣功的「穿牆術」,就可以做到。
這五十小劫人家感覺是半天,有沒有懷疑啊?這是真實語。另外,我們在夢中夢到往事不足為奇;往往夢到未來幾天、幾個月、幾年的事情,是不是經常有啊?再次證明,人類對這時間的感受是不是一種錯覺啊?《法華經》《楞嚴經》就是在破除迷信,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