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藕益大師的判斷,我們即已住入佛家。在住位菩薩以上的境界,住位乃至到十住位。所以見道,你見道了沒有?有道無道,我們要自己知道。這裡的見道位根本涉及不到修行,與修行沒有關係的。修行就進入十行位的菩薩。那就是我們解行並重,在住位菩薩只論解、不論修、不論行。這還是方便說。有些在見道位就可以直接到等覺、妙覺。這是帶有普遍性而言,見道位可以在住位到十住位之間,所以一大部分人要經過修證達到行位、迴向位。根機大的人一念成就、一時成就。
「二者,植眾德本」;這是由住位菩薩大作佛事,按照藕益大師的判教「植眾德本」相當於行位菩薩,初行到十行位。見道以後,歷事練心轉境界,進一步破除無明煩惱、我執習氣叫「植眾德本」。一切功德之本在於我們這個心,言為心生,行為心使,身為心役。所以心是德之本,正因為心是德之本,對利根人而言,見道即是修道、證道。\"即開、即示、即悟、即入\"。
「三者,入正定聚」,就是一個層次一個層次積功累德,步步上升。植種了德本,因為我們這個本,是從根本心地而發。所以經過我們一段時間的磨練,我們自然而然養成一種習氣,什麼習氣呢?三句話不離本行,說話、吃飯、穿衣、走路、待人接物,時時事事處處,三句話不離本行 ,念念在道叫「正定聚」。否則不能「聚」。「聚」是表我們用心的這種氣氛,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無事不在,一定要明白,這是養成了一種習氣。已經不是去刻意的做作。所以按照藕益大師的判教,在這個階段相當於地位菩薩,初地位以上的菩薩已證念不退,念念流入薩婆若海,薩婆若海就是智慧的海洋,也可以理解為身、口、意這三業隨智慧行。這個功夫跟大家講啊,並不難。只要我們注意,不斷的操練我們自己,你做什麼事情你都能做到「正定聚」。你就是給人家當保姆,給人家打工,你能不能做到「正定聚」?給人家帶小孩,那個小孩就是阿彌陀佛,就是你,是不是啊?你管他給你多少錢,對你什麼態度?全心全意的服務,給老闆打工,老闆就是老佛爺,我們盡職盡力多為老闆創造點財富,他多為國家創造稅收,是不是在供養社會,供養大眾啊?大眾都是我自己,錢在我這裡,在老闆那裡都是一樣,明白嗎?你自然和顏悅色,老闆也會喜歡你。周圍的同修也會喜歡你,一聽知道,唉呀,你是受持《法華經》的,好了,一大幫都給你度過來了。懂不懂啊?因為無量國土、無量眾生、無量劫都聽不到《法華經》的名。一旦知道你是受持《法華經》的人,你表現那麼好,你是不是度了一大片呢?所以要培養「正定聚」,要進入地上的菩薩難不難呢?工作內容不需要改變,只在於你用心,即使把你手銬銬起來,坐在監獄裡,你能不能當\"正定聚\"?感恩手銬,感恩勞改。我正好在這裡觀照,是不是?沒有什麼事情,你就求往生,有什麼了不起的?監牢是不是阿彌陀佛,是不是極樂世界啊?沒有哪一法不是正法道場。只看你會不會用心。你不要說勞改以後呼天喊地:我怎麼這麼冤枉,那個不學佛的人,兒女滿堂,飛黃騰達,我天天刻苦學佛的人,還搞得傾家蕩產,家破人亡,怨天尤人,你這還是修行人嗎?這就是我們要歷事練心,心能轉境界。我修行這樣的勇猛精進,別人還在專門找我的短處,橫挑鼻子豎挑眼,所以這種心態,你用\"正定聚\"一觀照,是不是馬上就應該感恩?一切人都是我自己,這就是「正定聚」。
「四者,發救一切眾生之心」。就是發大悲心,度化一切眾生,這一點跟第三位置好像有點相反,第四點一般是判為迴向位的菩薩。救眾生就是\"回自向他\" ,他就是我啊,成就了救度一切眾生大慈悲心。
「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必得是經」。這四種功德,成就其中任何一項功德,在如來滅後,你都能遇到《妙法蓮華經》。即使遇不到道場,你也會讀誦《妙法蓮華經》 。所以我們能夠讀誦《妙法蓮華經》的菩薩可以以此印證自己的功德。都是你自己給你自己的,因為你在過去世已經成就了這是四項功德,鬼使神差,他能讓你以種種的機緣讀到《妙法蓮華經》,更不用說我們在這裡整本整本的聽聞《妙法蓮華經》,那功德更不可思議。
【攘其外難】
爾時,普賢菩薩白佛言:世尊,於後五百歲濁惡世中,其有受持是經典者,我當守護,除其衰患,令得安隱,使無伺求得其便者。若魔、若魔子、若魔女、若魔民、若為魔所著者,若夜叉、若羅剎、若鳩盤茶、若毗舍闍、若吉蔗、若富單那、若韋陀羅等,諸惱人者,皆不得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