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4章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又阿逸多,若有聞佛壽命長遠,解其言趣,是人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能起如來無上之慧。

對於佛所講「壽命長遠」,信解的程度是逐步加深:一者,一念信解——不懷疑為「信」,懂了叫「解」;二者,能夠「解其言趣」,講出來給人家聽。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能起如來無上之慧:你講給一個人聽,就等於供養一切佛。

何況廣聞是經,若教人聞,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書、若教人書,若以華香、瓔珞、幢幡、繒蓋、香油、酥燈,供養經卷,是人功德無量無邊,能生一切種智。

這是第三個層次的信解,由信解了「壽命長遠」,進而到「廣聞是經」。讀懂了整部經典,並且還勸人來讀《法華經》,而且親自把《法華經》的內容講給別人聽,勸大家一起來受持,並且以種種的「華香、瓔珞、幢幡、繒蓋、香油、酥燈」來供養——這都是造成這一種氣氛。那像我們現在供養《法華經》,根據現代人的情況,主要是組織法會,透過各種渠道流通法寶,等等。你能做到這一點,功德更是無量無邊。

能生一切種智:你能夠成就如來果位上一切的智慧和德能。「一念信解」的功德,比修持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五度修得非常圓滿,而且修了「八十萬億那由他劫」的功德,還要大無量倍。這裡在那個基礎之上,更是無量無邊,能成就如來果位。

阿逸多,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我說壽命長遠,深心信解,則為見佛常在耆闍崛山,共大菩薩、諸聲聞眾,圍繞說法。又見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閻浮檀金,以界八道,寶樹行列,諸臺樓觀,皆悉寶成,其菩薩眾,鹹處其中。若有能如是觀者,當知是為深信解相。

則為:就是比量功德,你能深心信解「如來壽量」這個法義,最起碼是阿羅漢位的現量功德。所以把這個信解判在前十信位。這是生「一念信解」最低保障線,最高一直到等覺菩薩。佛翻來覆去就強調這個問題,就是「信解」。信和解有沒有涉及到什麼動作行持啊?「則為」功德。見道即為證道。法華大教就是強調一步登天,只愁悟,不愁證。有形有相的行持是間接提醒這個心,它屬於助行;聽經明理屬於正行。不要搞顛倒。修是修心,不是修行,就把這個心調理好。耆闍崛山:這段經文相當於二乘、藏教、通教菩薩的實證功德。「耆闍崛山」跟娑婆世界比的話,是恆河裡一粒沙子而已。「

又見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閻浮檀金,以界八道,寶樹行列,諸臺樓觀,皆悉寶成,其菩薩眾,鹹處其中:根據藕益大師判教,這是菩薩的實報莊嚴土相。比量於圓教初住位、別教初地位現量功德。「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這是菩薩的平等心,哪像阿羅漢在耆闍崛那個山——看到的仍然是坎坷不平,而菩薩的淨土就不一樣。

「閻浮檀金」,是表真實。下面種種的名相概念,自己去複習一下。圓頓大法啊,就是乘理修觀,只是一念信。一念妙理就圓滿具足。你真正明白了萬法就是我們一念心之所變現,你作如是觀,就已經圓滿具足。想得清楚明白,深信不疑,這就是圓滿功德。

這裡問:「何須以國土來譬喻我們這個信解之相?我們不著相,怎麼還著相了?」藕益大師這樣回答:「藏教、通教修行,初期修行的時候都要滅六根。」怎麼滅六根呢?不往外看,不往外想,六根、六塵統統都要停止妄想,然後成就了;了脫了這種分段生死以後才能見到方便土。而別教菩薩也是直到五蘊破了以後,明心見性以後,才見到實報莊嚴國土。所以藏、通、別都要強調實修實證。破除了肉團身這種生命輪迴以後能夠現出這個靈體,才能見到菩薩淨土。所以前面的見「耆闍崛山」,後面的見娑婆世界莊嚴土,都是在同一個空間。同樣在這裡,我們是肉眼看,二乘人是一種靈體,看到的是方便土,仍然是講經堂,跟我們看到的沒有大的區別。而菩薩在這裡看的是整個娑婆世界,空間大了,但這裡就不是這個東西了——黃金為地、樓臺宮殿,等等,不一樣。他必須是靈體出竅才能看到。

藕益大師強調是這樣的,唯有圓教當下一念具足「三諦三千」。圓教一念就知道三個如來藏——「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整個十法界森羅永珍,他不需要分析就知道都是我們一個念觀照的。這實際就是「無觀而觀、觀而無觀」,但你必須是深信不疑。這種情況被藕益大師稱作「一心一切心,一身一切身,一土一切土」。就是講手套大法:我這一個心,就是一切無量的心;我這一個身體,是不是就是無量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