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再總括性的說說聖人孔子的身前身後事。
孔子對地球人類的貢獻,重在文化建設的貢獻。
他整理編輯了《尚書》《詩經》《周易》《禮記》《春秋》等典籍。孔子的學生和孔子的孫子所著的《大學》《中庸》,以及由此引發出來的《孟子》《孝經》《三字經》《弟子規》等。這些典籍是中國曆朝歷代的根本治國理政綱領,也是民眾日常生活的言行準則。
孔子對中國以外的國家有影響嗎?
孔子去世後,他的學生們在孔子的墓地周圍蓋房守墓3年,聚居的人群逐漸發展為城鎮。
建設在這裡的孔廟,是專門祭祀孔子的祠廟建築,在中國古代建築型別中,孔廟是特色建築的一種,是中國古代文化遺產中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在中國、朝鮮、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美國等國家分佈著2000多座孔廟。
還有呢?
從公元零年前後的中國漢朝時期開始,孔子被歷代君王奉為聖人,孔子學說成為中國的主流文化。
隨著中國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文化和經濟交往的開展和深入,孔子的學說也從漢代、唐代開始傳播到世界上的其他國家。
生於公元1694年(距孔子去世已經過了2000多年)的法國偉大哲學家伏爾泰說:“孔子的學說是最好最合人類理性的哲學。”
伏爾泰還把孔子的經典名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寫入法國最早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
生於公元1803年的美國偉大哲學家愛默生說:“孔子是哲學上的華盛頓,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榮。”
如果追根溯源,也可以說,英國憲章革命、美國的憲法精神,都是受到了孔子學說的深刻影響。
以我所讀的書籍來看,中國以外的國家的過去數千年的哲學家們,並沒有人如孔子這樣鮮明地提出“有教無類”——所有人都可以平等受教育的思想,也沒有誰提出過“仁者愛人”和“泛愛眾”這樣的博愛思想。
而孔子在公元前500年,就明確提出了這樣的哲學思想,描述了這樣的人類社會生活藍圖。
孔子還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這樣美好的社會理想,即使是今天地球上的發達國家,也不過如此。
我聽說國外有一句諺語:“國王在僕人面前都是矮子。”說的是,一個大人物在身邊的人看來,也是充滿了缺點。但是孔子卻是一個例外——
孔子的那些朝夕相處的學生,對孔子的評價非常高。
子貢評價孔子說:“壁之官牆,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
又說:“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壑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
又說:“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言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
子貢是孔子的好學生。他虛心向孔子學習,一生做到大富大貴,還能念念謙虛,不忘老師的恩德。
別的學生為孔子守孝三年,子貢在孔子的墳墓邊搭茅屋居住,為孔子守孝六年,也確是一代賢人啊。
聖人已逝,事蹟永流傳。
孔子是這樣評價自己:“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又說自己:“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這真切展示了孔子的可親可愛可敬。
他也是始終保持了謙虛心態,他說:“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也是一個有七情六慾的人啊,卻能終生不懈努力而成為以文化引領人類走上幸福之路的聖人。
他的這種獻身人類整體的幸福事業,自覺創造適合於每個人的美好世界的人文精神,是值得今天的每個人學習的。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又總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身為偉大學者,孜孜以求,勤學以掌握人類積累的知識,勤思以洞察和踐行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