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憤憤不平,自己已經準備向漢軍投誠了,不想南匈奴把和局攪成了亂局,賠了夫人又折兵,現在手上只剩下約摸一兩萬的軍隊,這一丁兒兵,不要說與漢帝國對抗,就是與南匈奴也無法抗衡了,南匈奴經過不斷地吞併北方部眾,現在有三萬四千戶,軍隊達到五萬人之多。
北單于長嗟短嘆,頹廢萬分,他以為自己已經遠遁到金微山,漢軍再厲害,也不可以深入如此遠的地境,但他真的錯了!
堂兄耿恭力守疏勒城,其事蹟驚天地動鬼神;兄長耿秉破車師、伐匈奴,橫掃大漠;現在輪到耿夔了,他無法掩飾內心的激動,此次由他領銜出征,獨擋一面,正可以將耿氏家族的輝煌事業推向巔峰,在他手中終結三百年的漢匈戰爭。
也許北單于確實過於低估漢軍遠征的決心,竟然沒有發覺耿夔統率的大軍正向金微山撲來。夜色降臨,金微山下一片祥和的氣氛,二月的風仍然寒冷,微微透露著隱隱的殺氣。忽然馬蹄聲由遠而近,星星點點的火把閃動在金微山下空曠的草原。急促的馬嘶聲是戰爭前的奏鳴曲,匈奴兵營內一陣騷動響起,“不好啦——漢軍打過來啦——”北單于這一驚非同小可,倉惶應戰。
耿夔親率八百名勇士向北匈奴營地發起衝鋒,戰士們手揮鋒利無比的刀,以精湛的騎術快速衝踏匈奴的兵營,手起刀落,血柱四濺,肆意馳騁,如入無人之境。外圍的漢軍也縮緊包圍圈,北單于一見大事不妙,哪有心思戀戰啊,拍馬便逃。眾匈奴兵一看大王都逃了,腳後跟一掂,準備跟著逃,但是越亂越給漢軍予機會,逃得慢的,要麼成為俘虜,要麼成為刀下之鬼,北單于顧著逃跑,把老孃給忘了,結果北匈奴的太后,成為漢軍的俘虜。
這是北單于兩年來的第三次慘敗,北匈奴被擊斃的人數達五千多人,其中包括不少匈奴小王。北單于逃遁無蹤,耿夔派人追擊了一陣子,還是沒有發現北單于的蹤影,便班師回朝了。這一戰,是對孱弱無比的北匈奴的致命一擊,雖然北匈奴仍然頑強地存在著,但是已經不可能再威脅到大漢帝國的安全。
金微山之戰,既成就了耿夔的光榮之路,同時也成為對世界歷史產生重大影響的一次戰役。這是漢匈兩國三百年爭霸戰的休止符,北匈奴被驅出中國北面的蒙古大漠地區,被迫逐漸向西遷移,這個虎狼民族的遷移,改寫了中亞乃至歐洲的歷史,這是後話。
【四、漢匈戰爭的餘波】
金微山之戰後,北單于逃遁無蹤,估計是象當年的郅支單于一樣,逃竄到金微山(阿爾泰山)以西的巴爾喀什湖一帶,接近康居國的地區。北單于的逃跑真是極其狼狽,不要說漢軍找不到其蹤影,就是金微山地區殘留的北匈奴餘部,也不知首領的去向,於是北單于的弟弟於除鞬便自立為單于,率領數千名殘餘的匈奴人轉遷到金微山南側的蒲類海(新疆巴里坤湖),派出使者向漢帝國政府請求投降。
要不要接受北匈奴的投降?
司空袁安堅決反對!
在兩千年前的大漢時代,中國確實是一個偉大的國家,其偉大不僅在於武功,而且在於文明。觀世界歷史,無不是戰勝者對戰敗者掠奪與欺壓,而漢時代的中國,則是對戰敗者慷慨地施予。東漢政府對於前來歸降的南匈奴,每年花費的開支高達一億零九十萬錢,給西域諸歸附國每年的拔款額也高達七千四百八十萬。在那種弱肉強食的年代,中國高揚道義的旗幟,這是人類文明的巨大進步,當然對於中國,道義背後的代價也是沉重的。現在北匈奴請求歸降,這意味著漢帝國的政府開支預算將更高、負擔更為沉重,所以司空袁安堅決反對。
可是朝廷裡誰說了算?還用說嗎,當然是竇憲竇大將軍,一連串令人眼花瞭亂的輝煌戰績,加上太后親哥哥的外戚身份,誰撼動得了竇大將軍的位置呢?
竇憲跟袁安唱反調,準備接受北匈奴於除鞬的投降。竇憲心裡在賣什麼葫蘆呢?說實話,竇憲是沒有什麼道義感的,他一會兒接受北單于的投降,一會兒又出兵攻打北單于,反反覆覆的,這種人,絕對不會是出於道義感而準備接受北匈奴的歸降。那是什麼原因使他與袁安針鋒先對呢?
據筆者的分析,竇憲接納北匈奴於除鞬部的投降,完全出自私心,他要把心腹安插在這支北匈奴殘部中,必要時以作為外援。雖然竇憲在朝廷內一手遮天,但是竇氏兄弟倒行逆施,朝野共憤,他能日日笙歌、夜夜安寢嗎?
仗著權勢熏天與太后的支援,竇憲的提議最後得到皇帝劉肇的批准。
果不其然,竇憲派自己的心腹之將耿夔作為特使前往蒲類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