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予於除鞬北匈奴單于的印綬,並且任命自己的另一名心腹任尚為護北匈奴中郎將。
竇憲以為這樣一來,自己在朝廷有太后撐腰,在外有北匈奴可作為外援,自己又大權獨攬,可以高枕無憂矣。然而天下之事,豈是他一人可以完全掌控,就在他春風得意之際,一場針對他的巨大陰謀,已經悄悄地開始了。
陰謀的主策劃者,正是當今天子,被架空形同虛設的皇帝劉肇。
劉肇這年只有十四歲,當了四年的木偶皇帝。漸漸長大的劉肇對自己的身世瞭解越來越多,他並不是竇太后的兒子,他的生母是梁貴人,在他出生不久之後,梁貴人被竇太后(當年還是竇皇后)迫害致死,而後收養了他。梁貴人被迫害這件事上,竇憲兄弟也是出過力的,長大後的劉肇不能不對竇氏家族耿耿於懷。
再者,劉肇貴為皇帝,卻根本沒有絲毫權力,既受制於竇太后,又受制於竇憲,作為皇帝,劉肇連心腹之臣都沒有,朝廷大員,多半與竇氏家族有瓜葛。不除掉竇氏集團,他這個皇帝永遠出頭之日。
劉肇可以憑藉的資源不多,只有最信任的宦官鄭眾,他的異母兄弟清河王劉慶,因為劉慶與他一樣,母親宋貴人受竇氏的迫害而自殺,跟竇氏家族也有極深的仇恨。
年輕的劉肇,他會成功麼?
永元四年(92年)六月,政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爆發。劉肇有自己的王牌,那就是他的皇帝身份,他的聖旨就是最高指令。首都的防衛主要有兩支軍隊:南軍與北軍。大約是南軍與竇氏集團瓜葛深的緣故罷,劉肇動用的是北軍五校的軍隊,以閃電般的速度將竇憲以其黨羽一網打盡。竇憲可能到死都沒想到這個木偶皇帝哪來的勇氣與力量,如此輕而易舉地便把他苦心經營的竇氏集團剿滅得乾乾淨淨,劉肇給竇憲兄弟予體面的死亡方式:自殺。
竇憲一死,北匈奴於除鞬部的歸降問題出現了變局。
原本竇憲是計劃將於除鞬送回北匈奴原先的王庭,然而意想不到的政變發生使竇憲命喪黃泉,這使於除鞬深感恐懼,他決心率部向北逃遁。
被竇憲派往北匈奴部擔任中郎將的任尚,得知竇憲之死後,十分害怕自己作為竇憲餘黨遭到清洗,急著立功贖罪,便上書皇帝劉肇,請求追擊於除鞬的部眾,消滅北匈奴的殘部。漢和帝劉肇同意了,派遣將兵長史王輔率一千多名騎兵,會同中郎將任尚,一路緊追不捨,終於擊斬於除鞬,並消滅其部眾。
鶴蚌相爭,漁翁得利。鮮卑人成為得利的漁翁。北匈奴的勢力被掃除出大漠南北之後,鮮卑人卻捷足先登,到了永元五年(93年時),鮮卑人大舉向北匈奴故地遷移,得到了大片的土地,而殘留在故地的十餘萬名北匈奴居民,全部併入鮮卑,自己也改稱為鮮卑人。自從冒頓單于擊破東胡之後,東胡之後的鮮卑人居然最後與匈奴人溶合了。
南匈奴在擊破北匈奴上立下大功,但是東漢政府並不想放虎歸山。東漢政府的如意算盤是以南匈奴為屏障守衛中國的北疆,不過事情並不都順利,南匈奴內部的權力鬥爭也不亞於東漢皇室,越演越烈。
休蘭單于去世後,南匈奴左賢王安國繼任單于,而戰功著著的右谷蠡王師子則為左賢王。匈奴人尚勇,所以左賢王師子在南匈奴威望極高,超過新單于安國。安國憤憤不平,便勾結新歸降的北匈奴的部眾,企圖襲殺左賢王師子。
面對南匈奴的內訌,漢邊塞高階官員中郎將杜崇、度遼將軍朱徽站在左賢王一邊。杜崇、朱徽派遣大軍逼近南匈奴的王庭,對南單于安國嚴密監視,這反倒引起了南單于安國的恐慌,情急之下,南單于下令集結軍隊,先下手為強,向左賢王師子發動進攻。但聰明過人的左賢王師子在得知訊息後,便將部眾轉移到曼柏城,曼柏城是度遼將軍朱徽的營地。
南單于安國的大軍兵臨曼柏城下,但是不敢發動進攻。度遼將軍朱徽派人前去與南單于談判,要求南單于撤兵,然而南單于安國對來使說:“除非將左賢王師子交出來,否則我就不退兵。”
朱徽拒絕南單于安國的要求。屯兵曼柏城下數日後,南單于一無所獲,只好撤到五原進行休整。然而震怒之下的中郎將杜崇與度遼將軍朱徽馬上調集大軍,包圍了五原,南匈奴高層官員驚慌失措。南單于安國的舅舅骨都侯喜為,與南匈奴貴族舉行秘密會議,大家一致認為,如果南單于安國一意孤行,那麼將給南匈奴的部眾帶來毀滅性的後果,為了保護南匈奴的各個部落,必須要除掉南單于安國。
外有漢軍的圍困,內有貴族們的陰謀,南單于安國註定難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