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
“這裡不是你***家。”艾伯特說,“你最好還是趕快上路吧。”
他手一揮,蘇菲覺得他彷彿是在趕蒼蠅似的。
“可是有人託我轉交一封信。”戴紅帽的小女孩說。
接著她抽出一個小信封,遞給蘇菲,然後就蹦蹦跳跳地走開了。
“小心大野狼啊!”蘇菲在她身後喊。
這時艾伯特已經走向客廳了。蘇菲跟著他,兩人又像從前那樣坐了下來。
“哇!居然是小紅帽耶!”蘇菲說。
“你警告她是沒有用的。她還是會到她奶奶家,然後被大野狼吃掉。她不會學到什麼教訓的。事情會一再重演,一直到時間的盡頭。”
“可是我從來沒有聽說過她到奶奶家前曾經敲過別人家的門。”
“只不過是一個小把戲罷了。”
蘇菲看著小紅帽給她的那封信。收信人是席德。她把信拆開,唸了出來:親愛的席德:如果人類的腦袋簡單得足以讓我們瞭解的話,我們還是會愚笨得無法理解它。
愛你的爸爸艾伯特點點頭。
“沒錯。我相信康德也說過類似的話。我們不能夠期望瞭解我們是什麼。也許我們可以瞭解一朵花或一隻昆蟲,但我們永遠無法瞭解我們自己。”
蘇菲把信上謎樣的句子唸了好幾遍。艾伯特又繼續說:倫理學“我們不要被水怪之類的東西打斷。在我們今天結束前,我要和你談康德的倫理學。”
“請快一點,我很快就得回家了。”“由於休姆懷疑我們透過理性與感官能夠獲得的知識,因此康德不得不把生命中許多重要的問題再想透徹。其中之一就是關於倫理的問題。
“休姆說我們永遠不能證明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不是嗎?他說我們不能從‘是不是’的語句得出‘該不該’的結論。”
“休姆認為無論我們的理性或經驗都不能決定是非與對錯,決定這些的乃是我們的感覺。對於康德而言,這種理論基礎實在太過薄弱。”
“這是可能想象的。”
“康德一向覺得是與非、對與錯之間確實是有分別的。在這方面他同意理性主義者的說法,認為辨別是非的能力是天生就存在於人的理性中的。每一個人都知道何謂是、何謂非。這並不是後天學來的,而是人心固有的觀念。根據康德的看法,每一個人都有‘實踐理性’,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辨別是非的智慧。”
“這是天生的?”
“辨別是非的能力就像理性的其他特質一樣是與生俱來的。舉個例子,就像我們都有感知事物因果關係的智慧一樣,我們也都能夠感知普遍的道德法則。這種道德法則和物理法則一樣都是絕對能夠成立的。對於我們的道德意識而言,這是很基本的法則,就像對我們的智慧而言,‘事出必有因’以及‘七加五等於十二’乃是很基本的觀念一樣。”
“這個道德法則的內容是什麼呢?”
“由於這個法則在於每個經驗之先,因此它是‘形式的’,也就是說,它必不限於任何特定的情況。因為它適宜於古往今來每個社會、每一個人,所以它不會告訴你你在什麼情況下應該做什麼事,而是告訴你在所有的情況下你應該有的行為。”
“可是就算你內心有一套道德法則,如果它不能告訴你在某些情況下應該怎麼做,那又有什麼用呢?”
“康德指出,這套道德法則乃是‘無上命令’(categoricalimper—afive),意思就是這套法則是‘無條件的’、適用於所有情況的。它也是一項‘命令’,是強迫性的,因此也是絕對權威的。”
“原來如此。”
“康德用好幾種方式來說明這個‘無上命令’。首先他說應如此做,好使你做事的原則將透過你的意志而成為普遍的自然法則。”
“所以當我做某件事時,我必須確定自己希望其他人在同樣情況下也會做同樣的事情。”
“一點也沒錯。只有在這種情況下,你才會依據內心的道德法則來行事。康德也說明‘無上命令’的意義乃是:尊重每一個人的本身,而不要將他當成達成某種外在目的的手段。”
“所以我們不能為了自己的利益利用別人。”
“沒錯,因為每一個人本身就是目的。不過,這個原則不只適用於他人,也適用於我們自己。我們也不可以利用自己,把自己當成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
“這使我想到聖經上的金科玉律:欲人施於己者,己必施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