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個問題,我的答案是:必須的啊!
說實話,作為一個四川人,隨著這兩年琢磨方言,我對於四川方言的傳承情況,感到深深的憂慮。
作為一個方言愛好者,時不時發一些有關四川方言的文章。也時不時有網友給我留言說四川方言的現狀,就如網友給我留言:“家裡小孩一代都說不來了,家裡就我一個人說四川話!”。
每當看到這些留言,憂慮感就會加深。
昨晚,一個遂寧的孩子,像我請教四川方言的一些問題。
他目前在遼寧上大學。出門在外,外省同學偶爾要他說點四川方言,他不會說!
他說他從小就被要求說普通話,所以基本不會四川話了。
結果到了大學,才發現自己說的是川普。普通話沒學好,自己的母語方言也不會了。
他說他正重拾四川方言,順便問了我幾個四川方言詞彙應該咋寫的:反漸(漸一聲)、咗哦、賬案。
剛看到字的時候,我也是一臉茫然。然後只能一個一個的,問他每個詞大概的意思。
結合他說的詞義,我逐一推導。
反漸(漸一聲),其實是“反正今天”。“今天”合音“尖”,“正”字說快了,失音。“反尖”就是“反正今天”,比如“反尖不上班”→“反正今天不上班”。
咗哦,其實是四川方言詞彙“左還”,反正的意思,“還”字說快了含混了,或者他沒聽清。
賬案,其實是【這年】的方言音,zè ngán,表示這陣。年,川西壩子發音?ián,某些時候聲母也變舌面軟顎鼻音ng(?),所以才會和“案”ngan音相似。
其實這幾個都是非常簡單的四川方言詞彙。但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四川人,還是個大學生,居然都不會。讓我對方言的未來,產生了深深地憂慮。
讓小孩不學四川話,只學普通話,這樣真的好嗎?
外地人的孩子不會四川話,這個還可以理解。這幾年很多四川省內的城市,尤其是省會成都,本地的家長都不教孩子方言了,孩子也不會四川話,這樣的現象卻越來越常見。
筆者上小學上初中的時候,無論是在學校課後,還是在院子裡面耍,小孩都是講四川方言。甚至除了個別老師講普通話,大多數老師都還講的是方言。如果某個同學講普通話,可能會被當作一個奇怪的怪物看待。至少,他是一個異類。
現在完全不一樣了。大城市裡面的小學生之間講話基本上全是一口普通話,會說方言的居然變成了少數;如果那個說方言或者方言口音很重的,還會被嘲笑,甚至被孤立。
有的學校要求在校必須說普通話,說方言還會被批評。另外很多學校的老師,家鄉是外地人,自己本身就不會說四川話。
很多學校要求孩子說普通話,學校有意識無意識地推廣普通話,再加上很多本地的家長只教孩子普通話,從而導致很多本土新生代放棄了四川方言,開始對包括父母在內的所有人講普通話。
那麼就奇怪了,外語都能學,為啥就不能學習和使用自己的方言?
畢竟,長大成人以後用外語的人,是萬里挑一,而很多人長大成人以後,就在家鄉,更需要使用方言。
四川方言,其實是一種“入木三分”的有味道的方言。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第一輪打工大潮,四川人走遍全國也不改鄉音,並沒有多大程度上影響他們在外交流,反而打出了“川妹子”等有特色烙印的名聲。
他們可能是不會講普通話,但是也可能是源於他們對故鄉融入血液的深厚情感,源於他們對四川話的熱愛,源於他們覺得說四川話最能恰當地闡述自己的心聲,最具語言上的說服力,最風趣幽默。
很多四川方言,在普通話中難以找到類似的貼切的詞語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情緒。
一句“安逸得板、巴適得喊”,可以充分表達自己心裡的舒暢與滿意。
一句“但屁不疼”,普通話的“不要緊”、“沒關係”、“不重要”等,是無法表達那種對遇到的不順和逆境極大的藐視和放下心理負擔的決絕勇氣的。
一句“你懂個剷剷”,那種輕蔑的含義,在普通話“你懂什麼”是難以找到那種內涵的。
一些程度副詞,黢黑、迅白、滂臭、溜酸、焦鹹、嘿巴適、呡甜、冰欠等,普通話也找不到合適的替代詞
凡此種種,四川方言中的濃濃的川味,包含的豐富的語義,說個幾天幾夜也說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