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關注了一下作家汪曾祺先生。先生是江蘇高郵人,在先生的筆下,故鄉的山和水,都是他寫作的寶藏。
作為“吃貨”作家,故鄉有什麼美食令他魂牽夢繞?
在《故鄉的味道》一文中,先生提到了很多家鄉美食,發現不少在四川都有出產。如:鹹菜茨菇湯、野鴨、鵪鶉、斑鳩、枸杞、薺菜、馬齒莧等。其中鹹菜就是四川叫的青菜(葉用芥菜)做的。
我對先生介紹“馬齒莧”的那段特別留意,摘錄出來:
“馬齒莧現在很少有人吃。古代這是相當重要的菜蔬。莧分人莧、馬莧。……
三年困難時期(筆者注:那時先生被打為右派,下放張家口),我在張家口沙嶺子吃過不少馬齒莧。那時候,這是寶物!”
馬齒莧,在筆者幼時較為多見。因為那時候有田有地,馬齒莧常在地裡野生。幼時農村田地幾乎都種的莊稼,蔬菜甚少,就常常和夥伴們到地裡尋馬齒莧,拿回家做蔬菜吃。
農村改革以後,除了自留地,本地所有地都改為了水田,小春種小麥油菜,大春種水稻,加上農藥大量使用,馬齒莧已經非常少見了。
莧菜則作為蔬菜在栽種,每年端午節前後,是四川老百姓常食用蔬菜,甚至在端午節當天,幾乎是所有家庭必備的一道菜。
有些人會欺哄不識莧菜的城裡人,用紅葉天星米幼苗冒充莧菜。天星米,學名尾穗莧,紅葉天星米幼苗和莧菜非常相似,廣漢方言稱蠻鬚子,有紅葉、綠葉兩種,過去主要用來做豬的青飼料。雲貴有些地方則用於採收種子即天星米,一種小米。
筆者有一次就遇到過,一個賣菜讓我買莧菜,我說:“你這個是餵豬的蠻鬚子都嘛!”他不好意思的笑了。
小孩們特別:()那些即將消失的四川方言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