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話、方言、少數民族語言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多樣化的燦爛民俗文化。
不少普通話字詞,方言表達時,有另外的音或義。比如川渝人表達普通話的“傻”shǎ,川東說“哈”hǎ,川西說“瓜”guā。
再如“傻瓜”,川東說“哈寶ㄦhǎ běr”,川西說“瓜寶ㄦguā běr/瓜娃子”。
“傻”的不同表達,亦可用於區分重慶話和成都話。
“哈”與“瓜”其實都不是本字,今天就來了解“哈”與“瓜”的本字寫法。
一,川東說的“哈”,是“傻”的白讀音
顎化音j、q、x的來源,可用下圖表示:
g—→ j←—z
k—→q←—c
h—→x←—s
“傻”字,古音《廣韻》沙瓦切。川東把“傻”發hǎ音,當是sa音顎化為xia音後,又逆顎化為了ha音。然後“哈”字逐步代替了“傻”的位置。
英文中也常見這種演化。字母s常發/s/音,字母h常發/h/音,字母組合th常發/θ/音,字母組合sh常發/?/音,因此,經常存在s—sh、s—th—h等的音形變換。例如,詞根super-與詞根hyper-、詞根thet-與單詞set等之間存在音形變化。
川東方言把“傻shǎ”說“哈hǎ”,用於人名時,有一種詼諧和親切感。因此,方言劇《傻兒師長》《傻兒司令》劇名可以用“傻兒”,但是指主人公範紹增時,民間通常表達為“範哈兒”,而不寫成“範傻兒”。
二、川西說的“瓜”,或是“懖”字
因為“懖”比較生僻複雜,或是借用了常用字“瓜”。
懖,普通話音guo,釋義為愚昧無知又自以為是。商書曰今汝懖懖,大概的意思就是:商書記載有“今日你愚昧自用”。
《說文解字注》古活切,拒善自用之意也。從心銛聲。
guo音,母音高化則變gua音,例如川渝地區民間過去把“國民黨”也說成“刮民黨”,國guo音變成了刮guá音。“刮”是個入聲字,西南官話成渝片發陽平音guá。
所以懖guo在四川方言演變為懖guā音即“瓜”,也是正常的語流音變。
懖字的詞義愚昧無知自以為是,則和四川方言的“瓜”基本一致了。
在川西,“瓜”是一個語意豐富的字,適用範圍很多,但大多與“傻”相關。
“瓜”可單用,也可組成雙音節或多音節詞彙或短語。如:瓜寶ㄦ、瓜娃子、半瓜精、瓜兮兮、瓜不兮兮、瓜戳戳、瓜眉瓜眼、倒瓜不精。這些“瓜”字,基本上都可以解釋為愚昧無知/自以為是。如“半瓜精”最典型的特點就是自以為是。
四川話中,一些字由於長期借用,在民眾中有了廣泛的基礎,一般我們也不再認為它們是錯字。
如“梭梭板”的“梭”其實是“趖”;“爪子”的“爪”其實是“做啥”的合音等。表示傻的“懖”字被“瓜”替代,也屬於正常借用現象。
四川師範大學黃尚軍教授在《四川方言與民俗》中,還借用《西遊記》十一回“劉全進瓜”的故事為“瓜”正名,他的論點就是“劉全進瓜的故事在四川地區廣為流傳”,但這並不能做為“瓜”落川西的依據,因為《西遊記》在全國都廣為流傳,川東都是用的“哈”,為何獨獨川西對“瓜”情有獨鍾?
結合“懖”字的音義,筆者覺得“瓜”是“懖”字的同音借用,更有道理。
本文的目的,不是推翻川東方言、川西方言目前約定俗成的“哈”和“瓜”,而是作為知識擴充套件,瞭解它們的本字,與愛好方言的朋友們交流探討。
:()那些即將消失的四川方言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