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密奏:“大王,韓非之才若不為秦用,若歸韓或往他國,必為秦國大患。其才智足以洞察秦國之戰略謀劃,一旦為敵所用,秦國之前途堪憂。”嬴政經不住李斯的反覆勸諫,心中的疑慮與擔憂逐漸被放大,終下決斷,將韓非下獄囚禁,暫押於咸陽城的大牢之中,以防其生變。
韓非入獄後,李斯親往探視。獄中陰暗潮溼,瀰漫著腐臭的氣息,四周牆壁斑駁,青苔叢生。韓非身著囚服,面容憔悴,頭髮凌亂地披散在肩頭,但那一雙眼睛依舊犀利明亮,宛如夜空中穿透雲層的寒星,閃爍著不屈與智慧的光芒。
“李兄,”韓非看到李斯前來,微微抬起頭,聲音略顯沙啞卻依舊堅定,“你我皆為法家之士,同宗同源,何至於此?”
李斯神色略顯複雜,眼中閃過一絲愧疚,但很快便被堅定所取代。他嘆了口氣,說道:“韓兄,身處亂世,各為其主。你之才學,我甚欽佩,然秦國大業,關乎天下蒼生之命運,不容有失。我亦身不由己,唯有以秦國之利為重。”
不久,韓非在獄中自盡身亡。訊息傳出,李斯聽聞此訊,心中五味雜陳,猶如打翻了五味瓶,各種滋味湧上心頭。但他很快便強壓下內心的波瀾,將心思重新轉回秦國政務之上,仿若一臺精密的機器,迅速投入到繁忙的事務中,繼續為秦國的崛起而殫精竭慮。
在李斯的主持下,秦國修訂律法的工作緊鑼密鼓地展開。他召集秦國的律法專家、學者以及經驗豐富的官吏,齊聚一堂,日夜研討。對秦法的每一條細則都進行反覆推敲、斟酌,補充完善戶籍制度,使人口管理更加精準高效;最佳化田賦徵收辦法,確保國家財政收入穩定增長;規範徭役徵調流程,保障百姓的生產生活不受過度干擾。透過這一系列的舉措,秦國的律法體系更加嚴密完善,國家治理更加有序,政令得以通達四方,如臂使指。
同時,學宮在李斯的大力倡導與精心扶持下日益興盛。寬敞明亮的教室中,坐滿了聰慧好學的幼童及有志青年,他們身著統一的學服,眼神中充滿了對知識的渴望與嚮往。學宮內延請了各國的名師宿儒,這些老師們或白髮蒼蒼、德高望重,或中年才俊、學富五車,他們悉心教導著學生們研習律法、兵略、農桑等各種技藝。學生們每日誦讀經典,討論學問,互相切磋,在濃厚的學術氛圍中茁壯成長。一批又一批精通律法、謀略的青年才俊從學宮畢業,充實到秦國的各級官府,為秦國的運轉註入了新鮮而強大的活力,猶如一股清泉注入乾涸的湖泊,讓秦國煥發出新的生機。
對外,李斯充分發揮其卓越的外交謀略與政治智慧,向嬴政建議利用各國之間的矛盾,遠交近攻,分化瓦解合縱聯盟。秦國時而與齊國交好,派遣使者攜帶大量的珍寶絲綢前往齊國,言辭懇切地表達兩國友好之意,使其在秦攻他國時作壁上觀,保持中立;時而對魏、楚等國施加軍事壓力,陳兵邊境,展示秦國強大的軍事實力,同時輔以外交謀略,派遣能言善辯之士前往兩國,離間其君臣關係,迫使其割地求和,逐步削弱各國的實力,為秦國的最終統一奠定堅實的基礎。
隨著時間的悄然推移,秦國在李斯的輔佐下,國力愈發強盛,如同一顆冉冉升起的朝陽,光芒萬丈,對六國的優勢愈發明顯。各國在秦國的步步緊逼下,已顯露出衰敗之象,內部矛盾叢生,君臣離心離德,百姓生活困苦不堪。而秦國統一六國的大勢,在李斯的精心謀劃與不懈努力下,正緩緩走向不可逆轉的結局。咸陽城的宮殿在陽光的照耀下,閃耀著帝國崛起的光芒,那光芒彷彿在訴說著秦國即將開創的輝煌時代,預示著一個新的歷史篇章即將開啟。而李斯的身影,也深深鐫刻在秦國走向巔峰的歷史程序之中,成為這段波瀾壯闊歲月中不可或缺的關鍵人物。他以其卓越的才能與智慧,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書寫著屬於秦國的輝煌篇章,其功績與影響,註定將被後人傳頌與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