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怒勝思”治癒齊王的病例,是中國古代情志相勝心理療法的最早記錄,但此時並沒有系統的理論。而中醫心理治療理論與方法的歷史淵源,應追溯到2000多年前成書的《黃帝內經》。
《呂氏春秋?至忠篇》記載了這個事件。
齊國的齊閔王生了重病,讓人去宋國請名醫文摯來診治。文摯看完病對太子說:這個病非得激怒閔王讓他發怒了,病才可以好,但是他一發怒,會殺了我的。太子說:只要父王的病好了,我和母親會以死保護你的。文摯就答應給閔王治病。第二天,他與太子去見閔王,就先做了三件讓閔王不高興的事情,閔王已經開始發怒了,這時,文摯不脫鞋,就直接登上閔王的床,故意踩著閔王的衣服,大大咧咧地問閔王的病情,閔王氣得不理他,文摯就更加出言不遜,進一步地刺激閔王,閔王一怒而吐出堵在胸中的黏痰濁物,病好了。但是閔王還是認為文摯觸犯了他,非要殺掉文摯,無論太子和皇后怎麼說也不行。最後,閔王還是把文摯放到鼎裡給蒸了,成了醫學史上的一大冤案。呂不韋曾經感慨地說:給聖明的皇上做忠臣容易,給昏庸的皇上做忠臣,實在是太難了!
成書於春秋戰國至漢代中期的《黃帝內經》,探討了心理學的若干基本問題。比如,人的心理現象與人的身體之間存在著怎樣的關聯?喜怒哀樂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