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哀樂都是人們常有的情緒,那麼,這些情緒與人的身體五臟有什麼關係嗎?對此,《黃帝內經》作出了闡釋。《黃帝內經》中說:“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認為人的喜怒哀樂與人體五臟有密切關聯。《黃帝內經》又說:“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認為人的形成是先有五臟形體,而後有精神藏於心,才形成各種心理現象。《黃帝內經》提出“形神合一”的理論,認為人的心理現象不僅依賴外界事物的刺激作用,而且要以臟腑氣血等生理機能為基礎。

對於人的軀體疾病,《黃帝內經》已經注意到尋找致病的心理因素,從自然天候、人的心理狀態、生活習慣、社會環境等多方因素去闡述疾病發生的原因和發展變化的規律。《黃帝內經》指出:“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陰陽喜怒,飲食居處,大驚卒恐。”其中,喜怒、驚恐都是心理因素,表明心理因素是致病的重要原因。《黃帝內經》又說“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及“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等,都精闢地說明了情志活動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不良的情緒可以損害人的健康,造成疾病發生,甚則危及生命;良好的情緒則是預防疾病、戰勝疾病的重要“法寶”。

《黃帝內經》中闡述的心理學內容是我國古代的醫學心理學,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黃帝內經》這部偉大的中醫學典籍奠定了中醫心理學的基礎。美國心理學家莫爾菲曾指出:“世界心理學的第一個故鄉是中國。”中國成為世界心理學的第一個故鄉,這首先就是《黃帝內經》和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的貢獻。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和《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篇第三十九》

以上這個表是中醫對情志與身體狀況的總結,可能許多人都無法理解這些話的意思,現在我就用現代醫學生理學的觀點給大家講解一下。

◎為什麼“喜傷心…‘恐勝喜”?

“心在志為喜”

“心在志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和精神情志與“喜”有關。《素問?舉痛論》說:“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喜悅的過程,猶如人體能源(精神能源和機體能源)的釋放過程,獲得釋放的能源,將形成原動力,展開新的精神活動,並支配著身體活力,創造出新的業績。如:能提高人的大腦及整個神經系統的活力,充分發揮機體的潛能,提高腦力和體力勞動的效率和耐久力,使人感到生活和工作中充滿樂趣和信心,從而動作起來顯得輕鬆有力、敏捷、準確、精力充沛;能使心臟、血管的肌肉運動加強,血液迴圈加快,新陳代謝水平提高;能擴張肺部,使呼吸運動加強,肺活量增大,有利於肺部二氧化碳和氧氣的交換;能加強消化器官的運動,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從而增進食慾,幫助消化,促進新陳代謝。

“肝在志為怒”

怒是人們受到外界刺激時的一種強烈的情緒反應,是一種不良的情志刺激。怒與肝的關係最為密切,故稱“肝在志為怒”。一方面,大怒可以傷肝,導致疏洩失常,肝氣亢奮,血隨氣湧,可見面紅目赤,心煩易怒,甚則可見吐血、衄血、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另一方面,如肝失疏洩,也可致情志失常,表現為情緒不穩,心煩易怒。

◎為什麼“怒傷肝”“悲勝怒”?

“脾在志為思”

脾在志為思。思,即思慮、思考,是人體意識思維活動的一種狀態。人的思慮的情志活動主要是透過脾來表達的。思是精神高度集中的思考、謀慮的一種情志。當人沉湎於思考或焦慮時,往往會出現飲食無味、食慾下降。有的婦女可以因為工作緊張,思想高度集中導致月經量少,經期紊亂等,這與脾主統血的功能相一致。

“肺在志為憂(悲)”

古代醫家對憂愁的患者仔細觀察分析後發現,肺是表達人的憂愁、悲傷的情志活動的主要器官。當人因憂愁而哭泣時,會痛哭流涕,涕,就是肺分泌的黏液。人哭泣的時候,肺氣盛,黏液分泌增多,而肺開竅於鼻,所以涕就從鼻中流出了。肺主氣,為聲音之總司,憂愁悲傷哭泣,還會導致聲音嘶啞、呼吸急促等。肺主皮毛,故憂愁會使人的面部皺紋增多。

“腎在志為恐”

恐為腎志,腎是人們表達驚恐之志的主要臟器。恐是人們對事物懼怕的一種精神狀態,對機體的生理活動是一種不良的刺激。《素問?舉痛論》說:“恐則氣下,驚則氣亂。”即是說明驚恐的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