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五十四回 群英雲集

正一教原本叫做天師道,由祖天師張道陵所創立。道誡為:奉道誡,積善成功,積精成神,神成仙壽。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

張角於中平元年二月率太平道起事後,天師道以“治“為屬,天師為最高領袖,各治立治官,祭酒統領通道教眾,管理相當嚴密。信徒們‘各安其位’努力修道,以達治國令太平之理想。

當時在巴蜀轄地,原有巴人信奉原始巫教,大肆淫祀而害民,聚眾斂財、無惡不作。

張天師攜王長、趙升二位弟子和黃帝九鼎丹經,來到北邙山修行。與當地巫鬼群體發生大規模教派衝突,並將其驅逐。

巫鬼教大敗後並未甘心失敗,在大巫師張修帶領下,急跌天師道之教理,創立五斗米道。

張道凌之孫張魯世襲掌教後,改革天師道,在魏國曹操拜其為鎮南將軍後,遂殺死張修,奉張祖為五斗米道創始者,始向北傳播。

那時許多貴族均加入天師道,如王羲之父子等。

張道陵玄孫張盛接任掌教,將教派從青城山遷到龍虎山。

至此,道教開始向東南方蔓延。

南北朝時,有二人皆對天師道進行了徹底改革。

先有北朝出身於貴族家庭的寇謙之,祖輩幾代信奉天師道。他自幼學道,後跟道士到華山修煉,然而最終卻選嵩山作為傳道之地,成為十六國北魏的北方天師道掌教,遂廢除原祭酒等道官私授教職做法,以及天師道一些教職世襲制度。要求“唯賢是舉“也,並廢除五斗米道原有的二十四治之稱,節以信徒不得隨意改投道官,道官招收弟子應先考察三年等制度。並廢除入道費用,治病報酬等租米錢稅。

後世稱經寇謙之改造後的天師道,為新天師道或北天師道。

第二位乃南朝道士陸修靜,出身於江南士族名門吳郡陸氏,為將道經去偽存真,加以整理。他到處搜訪道經,曾:“南詣衡湘,九,西至峨眉、青城。”足跡遍佈半個華夏,後世稱之為南天師道。

隋唐時期,天師道逐漸融合其它符籙各派,改名為正一教,道教油然興盛而起。

北宋真宗時期,朝廷下召,命正一教第二十四代天師張正隨入宮覲見,並賜其‘先生’稱號。

徽宗年間,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極得寵信。朝廷特為他在京城附近,修建了‘崇道’道觀。

而位於龍虎山本營之上清觀,也升格為‘上清正一宮’。

南宋末期,理宗帝授予第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總管符籙各派之大權,且賞賜無縫服、銀印。正一教取得了符籙派道教,在江湖中統領地位。次年,帝又封他為‘宣道靈應神和真人’稱號。

從此以後,正一教歷代天師,俱得到了朝廷賜號,被統治者封為真人。

元泰定二年,正一教第三十九代天師張嗣成,被皇帝被封為‘翊元崇德正一教主’,並被授權常管全國道教事務。那時的龍虎山天師府權力極大,可建議任免江南各路道教主事官員與道觀主持掌教,向皇帝提出新建道教宮觀的經費供給及人員數量,還可直接發放‘度牒’道士身份。

正一教第四十代掌教太玄真人,乃前任教主張嗣成從弟,當世武林之中名頭最響,江湖上無不馬首是瞻。且連朝野上下,也都賞幾分情面。

前來拜訪的龍虎山五劍士,雖屬太玄真人弟子,論輩分地位,不過與柳行雲平起平坐。

但展南征向來謙虛謹慎,聞報便立在浩然樓前迎接。

大弟子龍泉劍士遠遠瞧見,忙疾行進前,施禮道:“晚輩張冬君,參見展總舵主。”

展南征撫髯呵呵笑道:“免禮、免禮,龍虎山五士駕到,老朽深感榮幸,請入正堂就座。”

旁側安子衣心下暗中忖度:“正一教張嗣成掌教自被元帝封為翊元崇德正一教主後,便明目張膽的與朝廷往來。似他們這些人,何勞總舵主親自迎接。”

柳行雲低聲道:“小安子,你猜他們來此何意?”

安子衣昨日一瞧見他,心中便有種說不出的厭惡之感。聞言冷冷道:“自然是為了我與塵兒婚事,還能為何?”

柳行雲搖了搖頭,道:“五劍士一同拜山,估料並非這麼簡單。”

安子衣不屑的哼了一聲,道:“總比那些暗地裡勾搭別人之妻,有私生女卻不敢相認之輩來得好。”話才出口,立覺行為甚是簡慢,心道:“柳行雲縱有千般過錯,總歸是塵兒的生身父親,塵兒即將成為我的妻子,他便是未來泰山嶽父。如此出言不遜,也非大丈夫為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