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目光閃了閃,這時代,從至聖先師孔子,到如今的荀卿,甚至連墨家的那位矩子在內,都講究的是“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所以教出來的弟子,並不一定完全遵從老師之道。
正如孔子“因材施教”,荀卿的弟子甚至大半都專於法家,而非儒學,所以老師教的是一種學習方法和思路,一種理念,而不是具體到某件事某道題的答案。
嬴政並非真正的十歲小孩,不光心智成熟,而且博覽群書,技藝超群,從後世的圖書館裡“複製”了大量的圖書在自己的腦海中,早已形成了自己的性格和“道”。
但他求學於荀卿,想要的不止是韓非,還有這位老師。
荀卿歷經趙、齊、楚三國,曾三為祭酒,而如今卻只是個小小的蘭陵令,甚至在春申君死後,連這個官職也被免去,一身學問,滿懷抱負,最終皆付黃土。
嬴政很清楚,自己放棄跟呂不韋和趙姬回秦國,少了這兩個重量級人物的身份認證,他想要再拿回秦國公子的身份,繼而成為不受呂不韋掌控的傀儡秦王,就必須擁有屬於自己的強大班底。
李斯就不用說了,前一世的經驗已經證實他的確是個能臣,只是並非忠臣,可用,而不可盡信。
韓非,張蒼,都是各有專長的未來大家,可重中之重,還是荀卿。
因為那關係到他和那位秦王爸爸的一個小秘密,是連趙姬和呂不韋都不知道的秘密。
那塊玉佩,並不僅僅是秦國公子的身份信物,還是一件奇寶。
正因為這件寶物,他幼時才能在幾次追殺中活下來,也正因為這件寶物,嬴異人才始終沒有懷疑過他的真實身份。
哪怕呂不韋后來各種暗示明示,說他是自己和趙姬的孩子,可嬴政始終十分清楚,他的的確確是嬴異人,也就是現在的秦莊襄王之子。
親爹沒法換,也是他走上王道的第一步,可後來那兩位仲父假父,他是真不想再要了。
所以,先拐個師父回去,才能改變自己成為傀儡的命運。
遠在咸陽的秦莊襄王,看著面前的“嬴政”,淡淡說:“且與成蟜同學,待日後再行冊封。”
呂不韋和趙姬面面相覷,他們到秦國快兩年了,好不容易熬死了先王,等到了莊襄王繼位,任命呂不韋為相國,可為何秦王對昔日最寵愛的長子,態度竟然如此冷淡,甚至還不如那個三歲小兒成蟜?
感覺,有哪裡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