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仍然對解題抱有濃郁的興趣。這個實驗說明:人們習慣為自己的行為尋找外界的理由,一旦這個理由消失,便會對先前的行為興趣索然,熱情不再。這給我們的啟示是:當我們需要對方保持某種一貫的行為時,就不需要為他的行為附加過多的“理由”。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看到這樣的現象:當我們生病的時候,家人整日守候在床邊,噓寒問暖、端茶倒水,我們大多熟視無睹,很少心存感激;然而,如果一個不太熟悉的朋友說了一句:“你要多喝水,多休息啊!”僅是平凡的一句話,我們都會感動良久。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家人擔心憂慮、徹夜難眠,不惜傾家蕩產也要幫助我們渡過難關,我們也會覺得理所當然;若是身逢絕境,遇到一位陌生人伸出援手時,可能我們一輩子都會對他感恩戴德,沒齒難忘。這是因為,我們認為家人的關心和愛護理由充分,他們是自己的血脈至親,理所當然地會幫助我們;而對於陌生人的幫助,我們只能將它歸結為善良、友好等一些內在的優良品質。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被一些表面現象所迷惑,用自己的主觀臆想解釋別人的行為。“過度理由效應”告訴我們,不要滿足於任何外部理由,而要深入發掘外部理由背後的真正原因。
一天,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收到一封顧客的投訴信,上面寫道:“最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