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部分

免的錯誤可能使他在民眾中更人性化,因而更可愛。”

另一種解釋是從人的自我價值保護的角度闡釋的。通常情況下,人們都喜歡有才能的人,才能與被喜歡程度是成正比例關係的。但是,大多數人都不喜歡充當“綠葉”的角色,如果對方能力超群,所有的鮮花與掌聲都是給他的,自己跟他站在一起,只能襯托他的“威儀”,顯示自己的卑微。時間久了,換做誰都不會喜歡這樣一個時刻提醒自己無能和低劣的物件。相反,一個犯小錯誤的能力出眾者則降低了這種壓力,縮小了雙方的心理距離,保護他人的自尊,因而也贏得了更多人的喜愛。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完美的人並不招人喜歡,“斷臂的維納斯”則更富有魅力。如果你是一個強者,不要過於追求“錦上添花”,適當地“示弱”,適度地暴露些“瑕疵”反而會贏得更多的掌聲。

有一位大齡未婚女性,學歷高,容貌姣好,事業有成,在很多人眼中算得上是很完美的人了。當然她對自己的另一半的要求也很高,既要外形帥氣、闊綽多金,又要家世優越、有品味,對方稍微有缺點癖好,就覺得不能接受。抱著這種寧缺毋濫的觀點,眼見身邊遠遠不如自己的女友都走上了婚姻的殿堂,自己轉眼快到四十了,還是孑然一身。她感到很困惑,自己這樣完美的女子,怎麼就遇不上優秀的男人呢?其實,正是她的這種“完美”嚇跑了一大批追求者。很多沒有她優秀的男士,害怕她的光彩讓自己黯然失色,只好望而卻步,打消了念頭。

當然,並不是說一個人犯的錯誤越多,越能增加魅力,“犯錯誤效應”的產生是有條件的。犯錯誤者應該是那些具有非凡才能的人,而且是偶然地犯一些無傷大雅的小錯誤;如果是能力平庸的人犯錯誤,反而會讓人更加厭惡。另外,“犯錯誤效應”的產生也存在一定的性別差異。研究表明,男性更喜歡犯過錯誤但能力非凡的女性,女性往往喜歡沒有犯過錯誤但能力非凡的人,而不考慮對方是男性還是女性。

犯錯誤效應在教育中也經常發生著作用。對於那些非常權威、從不犯錯的教師,學生也許會非常尊敬並且崇拜他,但不會打心眼裡喜歡和接納他;而對於那些偶爾犯小錯誤的教師,學生會認為他們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反而會讓人感到更加親切和真實。

因此,在人際交往中,我們若想讓別人喜歡自己,就不要苛求完美無缺。我們在修煉自身能力、努力成為一個強者的同時,偶爾犯下一些可以被人諒解的小錯誤,容易讓身邊人產生親近之感,為你贏來好人緣。

23。 過度理由效應

過度理由效應:少一點理所當然的猜想

一位老人在一個小鄉村裡休養,但附近卻住著一些十分頑皮的孩子,他們天天互相追逐打鬧,喧譁的吵鬧聲使老人無法好好休息。在屢禁不止的情況下,老人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把孩子們都叫到一起,告訴他們誰叫的聲音越大,誰得到的報酬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據孩子們吵鬧的情況給予不同的獎勵。到孩子們已經習慣了獲取獎勵的時候,老人開始逐漸減少所給的獎勵,最後無論孩子們怎麼吵,老人一分錢也不給。結果,孩子們認為受到的待遇越來越不公正,認為“不給錢了誰還給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聲吵鬧了。

聰明的老人正是運用了心理學上的“過度理由效應”,為自己贏來了一段清幽的閒暇時光。他用外在的理由(報酬)來激勵孩子們的行為(吵鬧)。一旦這個理由消失(沒有獎勵),孩子們的吵鬧行為也就自然終止了。

“過度理由效應”是一個典型的社會心理學現象,意思是說:每個人都習慣於為自己和別人的行為尋找一個充足的理由,而在尋找理由的過程中,往往先找那些顯而易見的外在原因。當這個外在原因能夠合理解釋行為的時候,人們一般就不再深究更深層次的原因了。

這個效應是由心理學家德西透過實驗的方式發現的。德西和他的助手使用實驗方法,成功地證明了“過度理由效應”的存在。1971年,德西招募了一批大學生,將他們分為兩組,測試他們在哪種情景下,能夠維持對解題的興趣。在實驗的第一階段,德西讓兩組的被試者自由解題,不給任何獎勵;第二階段,第一組被試者每解一道題目,就能獲得1美元的報酬,第二組仍然沒有任何報酬;第三階段,德西告訴他們這是自由休息時間,大家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結果發現,第一組在得到報酬時解題十分努力,然而在不能獲得報酬的休息時間,明顯失去了對解題的興趣;第二組在無獎勵的休息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