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日本殖民者就撕破一切偽裝,在臺灣實行了赤裸裸的“皇民化”教育。
其主要內容是:嚴厲禁止臺灣人民的言論、出版、###、結社自由;提倡檢舉“國民”中所謂“抗日思想犯”;打著所謂“一視同仁”的招牌,在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等各領域強化“日本化”、“皇民化”教育,強迫臺灣人民做日本侵略戰爭的工具和炮灰。
其具體措施是:1�明令禁止使用臺灣本地語言和漢語,停止出版發行中文刊物;2�強行拆毀臺灣傳統的寺廟和各家各戶設定的祖先神主牌位,強迫一律信奉日本的“天照大神”;3�禁止稱“臺灣人”,一律改稱“皇民”;4�禁演臺灣傳統戲劇、音樂,強迫演出為日本侵華戰爭歌功頌德的“忠勇美談”、“日華事變美談”等所謂“青年劇”、“皇民劇”,強迫唱日本軍歌、日本歌謠和所謂新臺灣音樂,以“大和魂”來麻醉臺灣人民。為了推行“皇民化”運動,臺灣總督府還制定一系列的配套優惠政策,如規定:對建立日語家庭、穿日本和服、按日本風俗習慣生活者,予以獎勵。凡廢掉中國姓名改為日本姓名者,可享有下列特權:提高政治地位;在社會上享受優待;子女可進入日本人中學讀書;增加米、面、糖、布、煙、木炭等日用品的配給量。
1940年9月,日、德、意三國締結法西斯同盟。為建立所謂“日、滿、華”“大東亞共榮圈”,日本把臺灣視為“皇國南方鎖鑰”,南進的基地,提出“內臺人一體”,“臺灣一家”,成立南進入才養成所;在學校教育上注重熱帶醫學、商業、農業研究,以及對華南、南洋一帶資源與語言的調查,以便配合日本南進的軍事政策,為侵略東南亞做準備。
1941年4月18日,日本在臺灣成立“皇民奉公會”,由第18任臺灣總督長谷川清任總裁。他們在所謂“臨時體制”、“熱心奉公”、“為聖戰而勞動”的幌子下,普遍開展“皇民奉公運動”。按行政區劃在各地設立“皇民奉公”分會、區會和“奉公”班;按職業、年齡、性別分別成立產業“奉公”會、“奉公”壯丁團、“大日本帝國婦女會臺灣分會”等等組織,把每家每戶都強制納入其組織之中,強迫為“聖戰”服勞役、購戰時公債。其宗旨是:“全島一致,保持臣民遵守倫理道德,確立國防體制,建立東亞新秩序,以期徹底顯示國體和皇民精神。”《日本統治下的臺灣初等教育研究》,臺灣瑞和堂1981年出版。“奉公會”的章程和行動綱領明確提出:“漢族性要蛻變為日本民族性”,“臺灣外地性轉化為內地性”,“本島人要轉為內地人”。章程的主要精神是:“基於戰時國體,貫徹皇國精神,在職奉公,全島一致,建立大東亞共榮圈。”該章程行動綱領還提出:“實現惟神之道、八紘一宇精神,推進非常時期的經濟建設,實現東亞新秩序。”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由於兵源枯竭,於1942年、1943年公佈陸、海軍特別志願兵制,徵召臺灣人去華南和南洋一帶作戰。為配合徵兵需要,日本在臺灣設立許多機構,強迫青年入學接受“皇民化”訓練。訓練機構包括:青年學校544所,學生108300人;特設青年訓練所602所,學生5366人;青年特別練成所27所,每期學生13200人;“皇民”練成所3731所,學生179734人。訓練的重點是:1�實施國民精神訓練,使人人都能“皇民化”;2�實施軍訓和軍事體育訓練,使人人皆能“戰鬥化”;3�傳授農業技術,使人人皆能“生產化”。汪知亭《臺灣教育史料新編》,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對租借地大連地區的教育侵略
1905年9月,日俄戰爭後,沙俄將旅大租借地轉讓給日本,日本開始了對大連地區長達40年之久的殖民統治。旅大地區被沙俄命名為“關東州”,日本統治時期沿用這一名稱。《中俄租地續約》規定所轄區域為:自遼東半島西岸的普蘭店灣的北緣起,至東岸貔子窩北緣止劃一線,其南水陸各地。日本侵佔後又有所擴充套件,把復州的鳳鳴島、西中島、交流島、平島、駱駝島全部納入,轄區包括現在大連市的中山、西崗、沙河口、甘井子、旅順口、金州六區和新金縣、長海縣、瓦房店市的一部分。日本佔領後,組建殖民地教育管理機構,大力發展殖民教育,把旅大地區作為侵略東北乃至全中國的據點和基地。但是,在建立偽滿洲國之前,日本還不敢像對臺灣和朝鮮那樣,進行赤裸裸的殖民統治,而是比較小心地進行統治並且為了統治全東北進行著試驗。這就決定了在“關東州”的殖民教育不能夠毫無顧忌地進行強制性的同化教育政策,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