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略的一步步深入,日本在臺灣的同化教育得到強化,從語言、思想、文化的同化,發展到教育制度的同化,即教育制度日本化。這集中體現在推行所謂的“日臺共學制”。
1919年1月4日,臺灣總督府釋出第一號敕令《臺灣教育令》。該條令共六章32條,其總則稱:“在臺灣的臺灣人的教育,根據本令實施:教育要以有關《教育敕語》的精神培養忠良的國民為根本目的;教育要適應時勢和經濟文化水平;教育可分為普通教育、職業教育、專業教育和師範教育。”明確規定教育目的要以日本天皇頒佈的《教育敕語》的精神,培養“忠良國民”。這就將臺灣的教育完全納入了日本的教育體系,並確立了完整的殖民教育制度。1922年3月,又公佈了《臺灣新教育令》,共27條,中心內容是“日臺共學制”,加快推進臺灣教育制度日本化。4月1日,臺灣總督府第l號諭示又進一步明確臺灣的教育方針是“訓育皇民”,振作“國民精神”,強化教育政策。中等教育是“訓練中堅有為的皇民”;大學與專科教育“訓練皇國有用的人才”,並規定中等以上學校實行“日臺共學制”,即臺灣人和日本人的子弟可以在同一所小學、中學、大學與專科學校學習,但必須按照日本國的規定進行教育。
“日臺共學制”的確立,是日本在臺灣實行民族同化教育政策的進一步深化和發展。它是日本把臺灣教育納入日本教育制度的一個重要步驟,也是向“皇民化”教育政策的邁進。其主要表現是:以輸入日本“皇權文化”為綱,以培養忠良的日本國民為目的;在教育制度上,基本上照搬日本國內的教育制度,只不過適當縮短了年限,突出職業教育和專業教育,著重培養中下級人才,以便縮短教育成本,儘快滿足殖民統治者經濟掠奪的需要。
“日臺共學制”打著“日臺共學”、“內臺一如”、“一視同仁”的旗號,試圖欺騙臺灣民眾,消弭臺灣人民的不滿和反抗。實際上,日本殖民統治者在臺灣的教育並不是一視同仁的,而是民族差別教育和民族歧視政策。
1�在小學教育方面,臺灣人進公學校,日本人進小學校。同樣是接受小學教育,年限卻不同,公學校6年;而小學校是8年,而且是免費的義務教育。教學內容也不同,公學校增加日本歷史及手工實業等科目,改漢語為隨意科,加強簡易職業教育,課本由總督府編輯;而小學校使用的課本來自日本本土,程度較高。在師資、裝置上小學校遠勝於公學校。小學校升學率比公學校高得多。實際上,臺灣人的公學校降低程度,最後完全變成簡易職業教育,與高一級學校缺乏聯絡,限制了臺灣人升入高一級學校的可能,從起點上控制了大多數臺灣人受教育的機會。進小學校是日本兒童的特權,臺灣兒童能入小學校者只是極少數的政府官吏和“國語家庭”的子弟。據1940年統計,全島的小學校中,日本兒童44210人,臺灣兒童只有3763人。1941年,《臺灣教育令》重新修正,把小學校、公學校一律改為國民學校,但實際教學卻實行第一、第二、第三號課程表:實行第一號課表的學校,側重實業,大多是日本人;第二號課表的學校偏重日語,為一般臺灣人;第三號課表的學校,日語、實業並重,以偏僻山區兒童為主。儘管名目翻新,但日臺之間的差別教育和歧視教育始終未變。
2�在中等教育方面,臺灣人學校與日本人學校有著明顯的差別。在入學考試、錄取名額、修業年限等方面對臺灣學生進行歧視和限制。入學考試中,日語口試成績佔相當的比重,主持錄取的是日本人。在招生中規定:日本人進的中學,臺灣學生不得超過20%,而臺灣人進的中學,日本人不受任何限制。臺灣人中學修業年限4年,較日本人中學年限短一年。總之,臺籍學生進中學的機會極為有限。
臺北第二師範舊址3�在師範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臺灣人受到更為嚴格的控制和排斥。臺灣師範教育始終被日本人獨佔,臺灣人接受師範教育者只有極少數,而臺灣人能接受本科高等教育者更是寥若晨星,只是作為點綴而已。據統計,光復前十年內,臺灣師範學校畢業生人數4729人,其中的臺灣人只有925人;進入高等學校的臺籍學生每年不超過15%。
可見,日本在臺灣實行的“日臺共學制”,共學是假,對臺灣人實行教育歧視和愚弄是真。
東亞教育大會
推行“皇民化”措施
教育侵略日本對華教育侵略(5)
日本帝國主義在1931年武裝侵佔中國東北之後,特別是1937年發動全面侵華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