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8部分

構成中國的內聚性的又一重要因素是,存在著一種可追溯到數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書面語。這種書面語具有特殊意義,因為各地區的中國人,儘管各自操的方言彼此間猶如義大利語之於西班牙語、瑞典語之於德語,頗為不同,但都懂得這種書面語。其原因就在於,它由表示意義或物體的漢字組成。這些漢字的發音,中國不同地區是用不同方式;但是,任何漢字,不管其發音如何,含意卻是同樣的。這好比有一位義大利人、一位瑞典人和一位英國人,寫下數字已按各自不同的語言發音;此時,8的含意對他們當中的每一位來說,仍然相同。這種共同的書面語是為中國提供統一性和歷史連續性的一種重要力量。實際上,它對整個東亞也起了如此的作用,因為中國的文字書寫方法已全部或部分地為周圍包括日本人、朝鮮人和部分東南亞人在內的大部分民族所採用。

與共同的書面語有關的,是非凡的國家考試製度。這一制度,中國推行了近二千年之久;他們透過考試,品評人才的優劣,為政府機構配備文官。〃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這句引自儒家經典之——《中庸》的箴言,表達了中國人的基本信條:徵召有才能的人較之西方特有的、進行法律和制度方面的改革,能更好地解決國家的種種問題。這一制度達到充分發展的,是由一系列的考試組成的。首先是地區和縣城的考試,每兩、三年舉行一次。大約有2%的考生能透過地區考試,參加數星期後的州縣考試。有幸透過考試的人(約一半考生)有資格擔任較小的官職,並可進一步參加省城每三年舉行一次的鄉試。成功者有權參加在京城舉行的會試。只有6%的人能跨越這一障礙,有資格擔任較高的官職;這些人中間,通常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能透過最後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被吸收為中國最高貴的學術團體——翰林院的成員;史官和其他職掌文學的高階官員都是從翰林院中選拔出來的。

最初的考試完全是綜合性的,著重強調儒家經典,但也包括其他科目,如法律、數學和政治時事等。不過,漸漸地,這些考試開始集中於文學體裁和儒家正統觀念。最後結果是形成一種制度:從理論上說,官職之門向一切有才之士敞開,但實際上卻有利於那些有足夠財力進行多年的學習和準備的階層。這並不意味著,統治中國的是世襲貴族階層,相反,是一個由學者組成的統治集團即文人學士集團,他們為中國提供了一種贏得歐洲人尊敬和羨慕的、有效穩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這一制度扼制了創造力,培育了一味順從的性格。只要中國仍相對地孤立在東亞,它就會繼續提供穩定性和連續性。但是,隨著生氣勃勃的西方的侵入,它轉而起了阻止中國人作出有效的調整和反應的作用,直到1905年最終被徹底廢除為止。

但是,促成中國文明的內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許是通稱為儒家學說的道德準則和文學、思想方面的遺產。它主要由孔子的經過後代人修改和潤色的教誨組成。據傳說,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他的英文名字Confucius是K'ung…fu…tzu即〃孔先生〃的拉丁語化的詞形——原是名小吏,因享有學者的名聲,吸引了許多學生。孔子為了尋訪到一位願意實踐他的政治原則並委他以與其才幹相符的職位的統治者,曾帶著弟子們周遊中國。尋訪落空後,他回到家鄉,繼續開辦私學,直到去世。孔子作為一名他所愛好的注重實踐的政治家,完全失敗了,但是,作為一名附帶而為的教師,他取得了永垂史冊、只是姍姍來遲的成功。

同中國大多數思想家一樣,孔子主要關心的是,在這世界上建立一個組織得很好的、幸福的社會。雖然他相信鬼神和天帝,但對於玄學或者推測來世,並不很感興趣。當有人問起死的意義時,孔子答道,〃未知生,焉知死?〃這種對來世的不關心,後來導致儒家思想中的不可知論傾向;這一點,與印度、中東和西方傳統地對神感興趣,形成鮮明對照。

孔子的首要原則是〃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闡釋了社會地位不同的人們之間應該有的社會關係。如果各人都按自己身份行事,家庭就會有秩序;家庭有秩序時,國家就會安寧,天帝治下的一切就能和諧共存。

孔子還為中國提供了一種政治哲學。他的創新在於提出了政治基本上是個倫理問題這樣一種觀念。既然社會的和諧全靠有德行的統治者為其臣民提供福利和幸福,所以,他沒有區分政治和倫理。正如個人應服從家庭那樣,家庭該服從皇帝。然而,皇帝又應當做慈父的楷模;這,只有遵循儒家倫理觀而非某種法律制度